资料图:网传“鲁迅说过的话”。(图源:新浪微博)
近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上线了一个鲁迅著作全编在线检索系统,被网友戏称为:鲁迅说过的话大搜索。“晚睡的人没对象...”“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人只要有钱,烦恼就会减掉90%以上,情商和智商也会提高,更不会乱发火。”在这个系统面前,这些一度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鲁迅名言”现了原形。
这两年,打着名人的旗号兜售心灵鸡汤的现象数见不鲜。从莫言、张爱玲,到白岩松、马云,花样繁多的“名言警句”蔓延在互联网各个角落。有的宣扬“成功学”,有的贩卖“焦虑感”,还有的纯粹就是逗闷儿。有人说,只要不侵犯名誉权,这些张冠李戴的现象似乎也谈不上多大危害。怕只怕,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时间长了,人们无从得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前段时间,某明星在微博上转发了所谓“张爱玲语录”,即遭到网友群嘲。可以推测,如此般“中毒”者恐怕不少。
如今,有了这样一个为鲁迅语录“正名”的系统,无疑是件好事;但要想根治“名人语录”张冠李戴的现象恐怕没这么简单。事实上,这种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已经蔓延到了学术领域。君不见,多少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在论文写作时惰于追根溯源,而是把商业搜索引擎当成唯一的资料来源,大量罗列未曾引用的参考文献,不加标注地转引二手资料;更有甚者无视材料的时代背景,攫取只言片语肆意篡改、借题发挥。
在学术研究中,对信源的核查与材料的合理使用应当成为每位学生或研究者必备素养。在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使用培训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包括如何查阅相关信息,如何用脚注或文献目录来正确引用资料,以及如何正确借鉴和引用网上资源等等。在中国,本科教育阶段也会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更何况,数字化时代,资料查找条件更便利,很多历史档案都进行了电子储存,不需要再去图书馆翻看沉重的合订本,只需动动鼠标,多花点时间进行简单的消息溯源,很容易得到真实可靠的资料。
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学生甚至研究者尚未形成正确的学术研究态度与习惯,不愿意做这种繁琐的资料信源核查工作,因此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所谓的“鲁迅名言”的生存空间。从长远来看,缺少严谨的学术规范意识也很难保证学术质量,甚至滋生懒惰浮躁的学术风气,最终成为知识创新发展的桎梏。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不仅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有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创新发展。不轻信、不盲从、积极探索、主动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妨从每一次对学术信息的认真溯源开始。(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