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光中药老字号同仁堂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送入原料库,更改生产日期等问题。事件一出,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遭遇严重信任危机。同仁堂就此事发布的声明中表示,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目前,相关部门已展开深入调查。
同仁堂是中医药的重要品牌,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长期以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不仅成就了同仁堂的百年声誉,也体现了济世为民的中医精神。同仁堂出现的“蜂蜜门”,尽管和中医药没有什么关系,但随着网络舆情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讨论已经超出同仁堂本身的运营管理疏漏和生产质量问题,把矛头指向中药、中医,甚至有声质疑,“中医的骗局又被戳穿了”“当同仁堂变成了坑人堂,中医中药还有多少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近年来,医药卫生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当西医出现问题时,舆论往往能够就事论事,抨击管理体制、行业资质等操作性问题;而一旦跟中医药扯上关系,舆论就会剑指中医药本身的合理性。同样是医学,中医药俨然成了“招黑体质”。
从本质上看,西医与中医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的西方自然科学崇尚数据统计、量化分析、对照试验,倾向于把这些经验应用于医药领域;而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天人合一”“以柔克刚”,所以倡导“阴阳平衡”“防患于未然”。可以说,西医有西医的优点,中医有中医的特长,两者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西医凭借其特性优势,很快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面对西医的冲击,中医药理论无论是话语解释力和概念延展性都显得力不从心。中医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借助的术语和概念大多依赖中国传统学说理念,比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分形经络说等,这些表述对习惯了自然科学表达方式的青年一代来说,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很容易将中医药与巫术、玄学混为一谈,从心理上就产生了对中医的反感与排斥,更别说深入思考、分析、研究了。
正是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社会上时常出现利用中医药行骗的不法之徒。无论是卖绿豆的张悟本、号称在世华佗的胡万林、还是靠吃地瓜餐治疾病的傅荣海,都打着中医药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此外,社会上还有很多打着中医幌子的奇葩“养生之道”,但事实上却根本不符合中医药原理。骗局被揭穿后,人们往往把账算在了中医药身上,中医药被污名化情况更加严重。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独特功用和价值逐渐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也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同仁堂发生的事件更加说明,中医药重品质、重诚信的传统不能丢。中医药的发展还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化的管理和监管,让中医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济世良方”,让老百姓更放心地享受中医药服务。(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