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兒童觀眾在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寶儀廣州報道:永慶坊盡頭的白色高牆後就是粵劇藝術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與粵劇票友親切交談的地方。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是嶺南傳統文化的代表,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都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多少華僑華人在海外拚搏時,把粵劇視作來自家鄉的問候,粵劇也是僑胞與僑胞之間、僑胞與祖國之間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保護、傳承粵劇文化和嶺南文化是粵劇藝術博物館的使命,自2016年6月建成免費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觀眾42萬多人次。
關心粵劇傳承之餘,館長馬楠說,「總書記還非常關心各個年齡段的人對粵劇的關注。」據馬楠介紹,去年3月博物館成立了少兒粵劇培訓基地,聘請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為導師,每周開展粵劇教學,目前已有200多名學生參加培訓學習。「二度梅」獲得者、粵劇國家級傳承人歐凱明也表示,近年他除了搞創作和演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培養年輕演員上。
在博物館還可以看粵劇表演。館內的廣福台每周三、六上午都會舉辦優秀私伙局團隊粵劇展演,當中不僅有本地團隊,還吸引了中山、東莞、港澳地區的隊伍來此交流。馬楠說,未來將努力進一步講好粵劇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這種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