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4日,大巴车经过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附近。当天,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中新社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意味着我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作为一名建设者,我自豪。”今年66岁的谭国顺日前参加大桥通车仪式时,再次来到与团队并肩奋战过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千。为了参与这个世纪工程,他甘愿“官越当越小”。本来任职中铁大桥局总经理的他,年过60反而做了大桥桥梁工程CB05标段项目经理,带着儿子辈,甚至孙子辈的技术人员一路“过关斩将”,在气候恶劣、台风频发的施工条件下,多次开创中国桥梁外海施工的新标准,参与建成使用寿命120年,比内地常规标准高出20年的港珠澳大桥。
“我建了一辈子桥梁。”谭国顺说。他此前40多年先后挂帅京渖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点项目的修建工作,一路见证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他自豪地说:“中铁大桥局当年用的首艘施工吊船是35吨级的,1925年美国制造。如今,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原材料到施工现场的多艘3000多吨级吊船等众多大型装备,全部是国产的,该工程不仅代表中国桥梁的最先进水平,更是国家综合国力体现,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
甘愿“官越当越小”
2012年,为了参建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谭国顺花甲之年披甲出征,从正厅级单位的“一把手”,自愿出任港珠澳大桥CB05标段项目经理。
作为大桥桥梁工程离陆地和澳门最近的标段,CB05标工程内容多、施工点分散,涵盖了非通航孔桥、通航孔桥等,施工点分布在珠澳人工岛等,加上施工人数多、大型船舶多,管理协调难度十分大。
同时,CB05标段施工条件无“先天优势”,孤石、探头石等星罗密布,风、浪、涌、潮等气候恶劣,特别是台风频发,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此外,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比内地常规标准整整高出20年。要解决这些“拦路虎”,谭国顺团队几乎是在挑战极限。
创新技术建超级工程
“比方说,平均长度130余米、直径2.5米的深海桩基,平面偏差必须保证在10厘米以内,倾斜度误差必须在1/250以内,远超于1/100的行业标准,在中国桥梁外海施工中尚属首次。而且这一标准的提出,但凡对桥梁工程技术略有研究的人,都会为之惊叹……”谭国顺如数家珍地报出这一连串数字。他说:“在超级工程中,传统的施工模式和技术方案已不合时宜,唯有创新,才能引领项目建设的方向。”
大桥承台墩身的预制和安装是一场硬仗。谭国顺带着团队经过半年多的反覆研究论证,研发了集机、电、液于一体的承台墩身预制生产线,并攻克了大体积承台墩身一次性整体浇筑及养护难题,大桥九州航道桥主塔“双帆”的海上安装,则是另一场攻坚战。在反覆进行方案优化后,团队确定采取整体竖转提升方案,这在中国主塔施工领域尚属首次。
“营地、现场,两点一线。”这是谭国顺六年来投身港珠澳大桥建设第一线每天的日常轨迹,他带领团队中那些儿孙辈的年轻人完成了令世界惊叹的工程奇迹。“四十载建桥百座树丰碑,花甲年征战南海续华章”,港珠澳大桥成为他四十多年桥梁生涯的最自豪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