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刊发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解码十年》:礼赞山河锦绣
慎海雄
时间的长河里,有些时段因其特殊意义而为历史所铭刻。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非凡10年,如何以一份景仰之心来描绘、来礼赞?
过去10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我们解读时代的“脑力”大大增强;过去10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国,各个地区、各行各业的海量数据,让我们丈量时代的“脚力”大大增强;过去10年,太空中的卫星、地面上的传感器遥相呼应,让我们观察时代的“眼力”大大增强;过去10年,新媒体、新应用、新产品层出不穷,让我们描绘时代的“笔力”大大增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持以创新为主基调主旋律,深入推进“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与时俱进地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以新传播讴歌新时代、以新视听赞美新征程。
2022年8月9日,一档清风扑面、耳目一新的节目在《新闻联播》亮相。13集系列报道《解码十年》一经播出,即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评。作为总台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磅作品,《解码十年》以“新发展理念”为魂,首次尝试“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新闻故事”的报道方式,生动、立体地展现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解开奋进路上的成就之码、力量之码、奋进之码、合作之码,让场景随着数字跃动、让人物伴着数字鲜活、让10年巨变可感可知可信可敬。节目实现融媒体传播,全网累计触达量超过60亿人次,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数据说话 信而有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矢志奋斗,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不断发生重大变革、实现重点突破、取得重大成就。在记录时代的海量数据中,以“数”为针,揭示“数”中之“密”,讲述“数”内之“事”,探究“数”后之“道”,《解码十年》找到了解开辉煌10年密码的“金钥匙”。
数据不是单薄的,它有力地展现了中国之进的磅礴力量。“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为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解码十年》开篇就将镜头对准脱贫这一历史性难题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精准扶贫让9899万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易地扶贫搬迁 960多万人迎来新生活》等报道一改宏大叙事,而是以小见大,以数字的力量诉说变化的步伐。9899万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人口大国的人口总数,960多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相当于给一个中等规模人口的国家搬了一个家。通过一组组有代表性的数字,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数据不是冰冷的,它温暖地讲述了人民之呼的奋进故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解码十年》巧妙使用对比方法,使亿万受众自豪地看到,祖国大地上空,雾霾散去,蓝天白云,繁星闪烁。10年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了39天;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2.68万平方公里,长江优质水断面超过97%,祖国的母亲河重焕生机;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数以百万计的农村人口摆脱了“饮水氟超标”和“苦咸水”;9195处自然保护地,11亿亩新增林草面积,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不断重构。数字的长度标志着成就的高峰,数值的提高代表着群众的幸福,数据的对比见证着历史的跨越。数字不再是简单、枯燥、冰冷的符号,而是温暖人心、激励激情的有生力量。
数据不是沉默的,它昂扬地刻画了时代之变的拼搏画卷。“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穿山越壑 向交通空白处挺进》一集中,节目采取“见人见物”的铺陈方法——在海拔4700米终年积雪的色季拉山中,司机王新驾驶中国自主研发的掘进机“雪域先锋号”,在坚硬的花岗岩地层中艰难掘进,征服高寒、高海拔、特殊的地质条件,完成了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具挑战的铁路工程,把雪域高原带入动车时代。在中国中西部,像王新一样的普通建设者还有很多,他们奋战在横断山脉、念青唐古拉山、祁连山……一寸一尺,一块一石,砥砺前行,把一座座过去难以征服的大山巨壑变成通衢坦途,填补了中国巨幅交通网上难以触达的空白之处。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技术助力 破圈传播
借助于新理念、新装备、新技术、新应用,《解码十年》的视听呈现,既可以像孙悟空一样腾云驾雾、钻天入海、幻影移形,也可以像工笔画一样工整、细腻、严谨。如果说,《解码十年》创造性地展示了10年辉煌的巨大成就,那么也正是10年来全国各领域各行业丰富的创新成果,为《解码十年》的理念和实践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思想为硬核,创新为驱动,融合为目标。一档精品节目得益于思想、艺术、技术的和合一体、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解码十年》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全局与新闻报道创新高度融合。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此谋篇布局、铺陈敷设,搭建整个报道的四梁八柱。二是将影视新技术应用与艺术化节目构建高度融合。《解码十年》运用了卫星遥感、地理信息还原、航空测绘、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等多种技术手段,并首次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了实景高质量数字化建模,首次将游戏开发领域中使用的虚幻引擎“跨界”应用于报道,此外还大量运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技巧。这些新技术、新应用、新方法,本身并不是难以企及的“天外秘笈”,然而将它们综合融合运用,就支撑起富于想象力的节目构思,造就了极富冲击力的“扶摇天地一镜开,山河巨变入画来”的诗画美景。三是将首创意识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一档精品节目而言,关键的要素是人。《解码十年》创作团队发挥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作精神,对数据再三分析、再三挖掘、再三剖析。如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统计报送的易地扶贫搬迁数据,经过大量演算分析,最终在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地图上还原了移民所有的搬迁路线,这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在《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集中,制作团队从上千个倾斜摄影数据包的上亿个建筑剖面中,去瑕撷精、修残补缺、精工细作,仅后期制作就用了半个多月,最终实现了技术与内容、艺术与思想的完美融合。
运用新技术,打开新视角,带来新认知。新科技是新闻宣传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解码十年》充分利用高技术、强装备特点,为受众打造了新的认知视角。一是卫星视角的规模化应用,营造出一种大范围、大景深的“空间视角”,带来超乎想象的感官冲击和视觉震撼。在《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一集中,通过环境遥感卫星对数十年间黄河流域的植被进行图像捕捉,还原了黄河沿线的生态变化,让观众通过卫星视角,清晰地看到黄河沿线绿色草地与黄色沙漠之间的交界线。10年间,绿进沙退——这条“黄河绿线”,最远向西推进了150公里,凸显了黄河沿线的生态巨变。二是国家级大数据的集中调用。在各方大力配合下,节目打通50多个部委和直属单位、顶尖级大数据机构、科研院所的国家大数据库,调取数以万亿级的海量大数据,经过错综复杂的计算、推演、分析,再将分析结论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在《绘就命运与共新蓝图》一集中,节目从近10年中国与全球各国的贸易交易数据中,推演出了中国走向全球供应链中心位置的历史进程。三是无人机、穿越机、手持电影机等我国自主研发高科技装备的广泛应用。高科技装备的创新应用,提升了节目的科技感、渲染力和时代性,彰显了主流媒体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主流媒体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守正创新,拥抱数字化,拥抱互联网。一是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采,把“群众喜不喜欢,爱不爱看”作为出发点。《解码十年》在采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谭红耀,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新村村民艾巴提·阿不都拉,四川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时,制作团队请三位嘉宾以手机“自拍”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介绍了各自家乡在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的变化。三位嘉宾的自拍很“潮”,画面很生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紧贴群众生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卷起袖子,甩开膀子,把“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作为根本点。在《易地扶贫搬迁 960多万人迎来新生活》一集中,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托坪村安置点的居民罗德军过去的家在高黎贡山上,出门一个来回要走整整一天。节目组跟着他一起体会出门不易,并在镜头设计上,从罗德军之前居住的破旧的茅草屋一下子拉到整个怒江大峡谷,使观众对当地居民搬迁情况一览无遗。三是紧紧把握受众的收视心理、满足群众的视听需求,把群众的生活习惯、欣赏习惯作为落脚点。检索《解码十年》网友留言,最醒目的关键词是“震撼”。节目创新叙事表达,大幅度提升了画面内容承载力、主题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呈现气象万千、焕然一新的高质量视听体验,特别是满足了年轻受众对强大视觉冲击效果的强烈需求。在《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集中,深圳前海的呈现画面以三维地球开场,随后利用卫星从太空视角观察10年变化,当镜头推近到城市上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真实还原了这里几十平方公里的设施分布,并在模型与航拍之间实现虚实结合的无缝衔接。五项技术的融合使用,带来了视觉的全新体验。
以新促变 以融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媒体的内在气质、本质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解码十年》将10年的伟大成就转变为具体鲜活的故事,是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节目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
走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引领之路。“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时代呼唤新作品,出新出彩就是要紧紧抓住内容创作这个“牛鼻子”,就是要坚持思想引领这一制胜法宝。一是要始终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不断找思路、找启迪、找答案。总台成立以来的丰富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无论何种节目形态,都要突出思想引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的领袖魅力风采“飞入寻常百姓家”,奏响时代的强音,吹响时代的号角。二是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获取创作灵感。“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近年来,总台出品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寻古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荣宝斋》、《诗画中国》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发挥了主流媒体文化传播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应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让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内容带领受众“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走具有世界领先优势的技术创新之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前沿优势,加快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融合创新。全媒体时代,谁掌握了科技发展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媒体变革发展权,谁就能够在未来媒体格局中引领潮流。放眼全球传媒业,中国正在成为技术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我们应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空前密集活跃期这个关键时机,趁势而为,深入实施“5G+4K/8K+AI”战略,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增强新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应用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让技术创新在全球媒体竞争中一马当先、一枝独秀、一骑绝尘,在确保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为精品节目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力。
走具有主流媒体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一是逐步形成融媒体传播优势。要将优势资源向新媒体集聚,奋力打造充满创新、浑身创意、满目希望的新媒体、新平台、新内容,深化一体化传播模式,提升融媒体传播效果。二是构建网络舆论场上的“新打法”。在形式上,以攻为守、主动作为,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在内容上,以有风骨、敢亮剑、接地气的新语态持续“引爆”舆论场,通过大量形态多样、鲜活灵动的融媒体产品,在互联网上形成排山倒海般的传播声势,达到“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千波随”的传播境界。《解码十年》在《新闻联播》播出后,总台新媒体平台立即依据各自特点,以视频、图文特稿、《主播说联播》、话题设置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新媒体矩阵传播。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主话题“解码十年”累计阅读量超2.9亿,登上微博热搜置顶位,相关稿件跨平台总触达量达57.8亿人次。一组组传播数据彰显了主流媒体强大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艺术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厚度,技术的精度决定了艺术的广度。只有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高度融合统一,不断激发节目创作灵感、增强思想精神内涵、丰富艺术表达和渲染手段,把思想的张力通过艺术、技术表现出来,才能不断创作出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气势如虹、力透纸背,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让人民群众爱不释手、历久弥新的精品力作。总台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不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新实践,不断实现融合传播、破圈传播,奋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求是》2022/19
总监制 ▏杨 华 张利生
监 制 ▏徐朝清 闫 爽
主 编 ▏李 蕾贾健 张亚东
编 辑▏孙嘉瞳 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