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牛与人们的生活十分密切。所谓“牛马年,好耕田”,在潮汕人民心中,牛年总会是一个有好收成的年景。在七夕,潮汕人民还会为牛“庆生”,这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故事中,那头无私奉献的老牛……
请点击链接收听音频:https://mp.weixin.qq.com/s/nJJInQ7cBYReTBtFdDE1AQ
潮汕地区,一直有立春日迎春的习俗,而牛则是主角,被寄寓“吉祥安泰、继往开来”的含义。
据清光绪《海阳县志》记载:“立春,有司迎春于东南郊,鞭土牛,谓之‘打春’。”清嘉庆《澄海县志》也有记载:“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名曰‘迎春’。农民每视牛头、蹄、腹之色,以辨终岁旱涝。至日,官府鞭牛碎之,名曰‘鞭春’。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又如《鞭牛歌》中所述:“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官府“鞭春”,老百姓夹道观看,个个摩拳擦掌,待迎春之后便着手准备浸种、犁田、育秧。这习惯持续经年。据叶春生、林伦伦主编的《潮汕民俗大典》里记载:“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形式略有变化,有的县城以真牛代替土牛。祭祀的时候,县长把一块绸缎挂到牛角上,扶犁扬鞭慢行一周,并撒下一把谷种,称为‘示耕’。”
时至今日,“鞭春”迎春的习俗在潮汕地区早已消亡,但古代立春“占春”习俗仍有遗留。潮语俗称“立春”为“拍春(打春)”,潮谚中有“立春甲子、牛羊冻死”,农谚也有“立春浸种开春锣”等。有些潮人会专门翻开日历,观察今年春牛图里的牧童(芒神)是穿草鞋还是赤脚,据说双足皆赤脚意味着多雨,双足皆穿鞋意味着干旱,一脚穿鞋、一脚不穿,意味着雨量均衡。这些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中,牛年总会是一个好收成的年景。“牛马年,好耕田。”这种说法在潮汕地区的民间流传甚广。
在潮汕民俗中,还有“为牛庆生”的传统。每逢七夕,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皆因传说中,正是老牛刨下自己的皮囊,让牛郎于七夕这天能驾着牛皮,跨越天河去见织女。牛耐疾苦、任劳怨、性宽厚,用平凡铸就伟大,耕耘人生之美。“垦荒脊梁负套索,披霜饮露顶日头。咀嚼草料填肚腹,捐皮奉骨无保留。”这难道还不值得献花一束?
而“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离开潮汕”这句话,虽是世人调侃,却成事实。在潮汕地区,随处可见“牛肉火锅”的广告牌。牛肉入口甘香可口,潮汕牛肉丸更是名动天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潮汕老饕,将各部位的牛肉进行精细处理,脖仁、匙柄、五花趾、胸口朥等细分得让人大开眼界,本着对新鲜的苛求和对本味的执著,哪怕清水汤、薄牛片,略加涮煮,即可大快朵颐。
玉鼠回宫、金牛贺岁,时光荏苒又一春秋。望“牛”来运转,愿我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勤奋耕耘,坚信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羊城晚报2021年02月12日A06版 责编:易芝娜)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 曾慧
编辑 | 舒舒
校对 | 李红雨
审签| 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