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金秋,我们抵达了绿意渐少、农耕气息尚存的金沙。在江边读书,一茶,一书,一眼镜 ,一笔,自成一个世界。渔市上依然人来人往,江面上有每日坚持训练的龙舟队和来往翔舞的鸟,江边还有戏水的人,我却领略到一种纯然的静……
请点击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观看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jv4JU6FRB110DNN2YSAtfA
南国金秋,是明艳艳的季节,打算从老城前往北江河畔一游。老头子一踩油门,我们便掠过一幕幕秋景,从高楼密集的城里,抵达了绿意渐少、农耕气息尚存的金沙。
上大堤后,能见到江边一个被周遭绿藤、高树、栅栏围了起来的大院,里面来往走动的是清一色的男子,江边泊着一艘见过风雨的大船,还有许多长条龙舟。隐约辨出,这是一个龙舟训练基地。
资料图/视觉中国
驶下一个斜坡,就到渔人码头。
路边搭起的一个大棚里在卖自榨的花生油,飘着馥郁的油香,卖油的老板是一个风尘仆仆的小伙;接着走,就听到密集的鸡叫声。刀、案板、开水锅……一群活鸡在笼子里张望;再过一档,是卖蜂蜜的,几只蜂儿嗡嗡旋着,感觉此间真藏着一个养蜂场。卖蜂蜜的是一个干瘦老人。
到江边,人渐多。路边一篮篮鸡蛋码得很高,蛋不仅个小,每个上面都黏着残余的鸡屎——据说这才是正宗的土鸡蛋。还有卖木瓜的、豆角儿的、青菜萝卜的,路两边整齐排开,声声吆喝,煞是热闹。
再往前走,便见一江碧水。江边全是早出晚归的渔家。有经验的我直奔最后一档而去。档主只剩下半盆小鲮鱼,5.5元一斤,不包宰,买了;再有一种鳊鱼,小小个儿,上次吃过,骨多但肉鲜,也不包宰,3元一斤,也买了。拎着沉甸甸的六斤河鱼,满满的收获感。把预先带来的盐,抖进鱼中,包好,放到车里副驾座下。秋天这样保鲜河鱼,回去把盐洗净,放急冻,需要时煎来吃,一样美味。
我席地坐在江边,掏出随身带的李渔《闲情偶寄》。在江边读书,一茶,一书,一眼镜,一笔,自成一个世界。这种快乐,也许不是别人能体会的。但总怕这水浑然不觉地涨起来,因而心不够稳。一“本土帅哥”坐到我身旁,我看不进书了,问他:“知不知道水何时会涨到我坐的位置?”帅哥悠悠地说:“放心,水在降。”我好奇地问:“您咋知道?”他指着江边尚湿的地方说:“看那儿!”果然,湿湿的印痕还在,显示江水已降了一尺多。
我继续读书。渔市上依然人来人往,江面上有每日坚持训练的龙舟队和来往翔舞的鸟,江边还有戏水的人,我却领略到一种纯然的静。可惜,深秋时节,风颇大,夜也黑得快,不一会,天已罩上一层暗幕,人脸很快看不清。收拾东西,回家。
当晚就把渔夫推荐的一条叫翘嘴鮊的鱼蒸了来吃,老头子连声称赞:“鲜美!”我把所购之鱼分成六袋,一袋估摸有一斤。才三十元钱的鱼,可以吃六餐,划算。
每逢秋至,筹划一次这样无目的的出行,是我最期待的。(羊城晚报2020年11月15日A07版责编:易芝娜)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作者 |荷梦
编辑 | 木言
校对 | 朱晓明
审签|鲁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