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警在巡查。
队员在野外进餐。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供图
队员们互相帮助,翻山越岭。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北部原始林区的雪景。 李世勇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是我国唯一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纬度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未开发原始林区。
过膝的积雪、镜面般的冰路,冻得硬邦邦的面包、带着冰碴的水……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克服各种困难,执勤巡查、打击盗猎,守护着这里,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奉献青春。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位于祖国版图鸡冠顶部。这里,是我国唯一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纬度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未开发原始林区。
勘查火因、野外驻点、打击盗猎、执勤巡查……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默默守护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林海里。他们,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骑警大队的队员们。
勤务点时不时有棕熊造访,冬季用水到河里砸冰
清晨,从骑警大队驻地——内蒙古根河市满归镇出发,记者跟随警员们赶赴最近的户外执法勤务点——70多公里外的阿巴河警务站。冬天,这里的气温能下降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骑警大队组建初期与马有关。由于北部原始林区基本属于无人区,公路网密度低,甚至有8个林场不通路,许多地方只能步行前往,为此,我们专门配备了马匹供队员们骑乘、驮物。”从警20年的骑警大队大队长王志栋介绍,成立于1999年的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管辖面积近百万公顷,由于警力不足,加之林区内大多没有公路,车辆无法驶入,为提升执法效能,这里成立了全国森林公安序列的首支骑警队伍。近年来,队里还引进了雪地摩托车、越野车,民警的“坐骑”得到极大改善。
一路颠簸,尘土飞扬,车行至一处交叉口,只见一顶能容纳四五人的警用帐篷、一辆绿色林业房车背靠大山、面朝小河,这便是阿巴河警务站。
27岁的警员刘延东从房车内走出来,黝黑的面庞略带疲惫,交谈起来却有一股遮不住的精神劲儿。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儿驻扎26天了。
“一般我们两三个人需驻扎15天,开展巡查管护、打击盗猎、检查车辆等工作,近期由于修路施工,过往车辆、人员较以往增多,便多待了10天。”小伙儿憨厚地笑道,今天终于可以回驻地了,“想赶快回去洗个热水澡、理个发,换身干净衣服”。
“我们在户外设置2至4个执法勤务点驻扎,其中最远的距离驻地有150公里。”准备接替刘延东驻扎的徐志强补充道。说话间,一辆车驶近,他俩赶忙上前,查看车辆人员是否具备入山通行证件,有没有携带狩猎、捕鱼工具,是否配备了灭火器、防火帽等防火装置。
在警用帐篷内,记者看见物品散落其中,十分凌乱。“我们本来住在这帐篷里,结果一位‘不速之客’到访,我们只能搬家。”刘延东笑道。
原来,今年8月,一头棕熊常常定时循着饭菜香味来到阿巴河警务站,翻找垃圾堆中的食物。有天晚上,棕熊还闯进帐篷抱走了一桶豆油。为了安全,民警不得不放弃帐篷,进入房车,紧锁门窗。
“现在你看不到棕熊了,估计它冬眠喽。”刘延东笑着告诉记者,“其他警务站也时常有棕熊造访。”
临近中午,进入房车,只见车内煤气炉、床铺、电视、餐桌等生活用品齐全。食物全靠队里定期补给,除了米面油,多是洋葱、土豆、卷心菜等易于保存的蔬菜,一些不会做饭的队员如今也都成了“大厨”。
刘延东边做饭边说,生活用水要到附近桥下的河里去取,冬季要将已冻成冰的河水砸出冰块,放在炉火上加热取水,“用电主要靠太阳能和发电机。山上信号差,每次下山,手机都会被各种信息轰炸到‘爆’”。
不少盗猎者听说骑警队在巡逻,吓得不敢来了
在北部原始林区,目前有已知野生脊椎动物287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共50种,为了打击盗捕盗猎,每周的例行巡查成了队员的重要工作。
28岁的苏群泽由于表现优异,被任命为中队长。今年1月,他和队友们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下,进行了为期7天的专项武装巡查行动。
有路开车,没路步行。然而,林区内仅有的几条可供车辆行驶的山路却暗藏危险,每逢雨雪便泥泞不堪,行驶在陡峭悬崖边时,稍有不慎便可能掉入深渊、车毁人亡。冬季山路上更有一个个由山泉水不断堆积而成的“冰包”,为防翻车,民警们必须携带铁锹、油锯等工具进行清理。往往一天200多公里的巡查车程,需要9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他们背着10公斤的行囊,面对过膝的积雪、镜面般的冰路、藏在雪里的树枝,时刻要小心摔跟头的危险。冻得硬邦邦的面包、带着冰碴的水、咬不动的牛肉干,是他们的口粮。
“不少盗猎者听说我们骑警队在巡逻,吓得不敢来了。正是因为大家的付出,近年来林区盗猎盗捕现象几近绝迹。”苏群泽说。
勘查火因,则是这群年轻民警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由于天气干燥,林区迄今发生25起森林火灾。常常是勘查完一处火场,就要马不停蹄转战另一处。
今年7月的一天,凌晨4点,天刚蒙蒙亮,趁着清晨气压和温度低的有利条件,32岁的于金盛和28岁的额尔德木图,一同前往扑灭不久的毛河火场进行火因勘查。驱车一小时后,抵达火场附近,带好补给和装备,步行进入火场。
“有时扑火队提前进入火场,会留下踩出的道路,便好走些。如果没有,就要我们自己开山寻路,走兽道,找缓坡,绕沟过塘、避开沼泽,一天走20公里也是常事。”额尔德木图说。
行走两小时后,一处两公里宽的大沼泽挡在他们面前。为尽早完成任务,只能踩着沼泽上的塔头、草甸缓步前进,结果于金盛一不小心,一脚踩空,整个人陷进齐腰深的沼泽中,额尔德木图连忙上前,用力将早已满身泥水的于金盛拽出。短短1公里路程,硬是走了3个小时。
除了沼泽,倒木、蜱虫叮咬、突遇火头更是队员们常面临的危险。“我们深入火场内部寻找起火点,判断起火原因是自然还是人为,这里多为雷击火,但寻找雷击木常常要好几个小时。”于金盛介绍。
一天任务结束,耗尽体能的众人回到驻点,不顾脚上磨出的水泡,倒头便睡。第二天,他们还要再度出发,奔赴火场调查火因。由于勘查火因表现出色,于金盛、额尔德木图、苏群泽三人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
这里的美景永远都看不够,更想把它保护好
在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局长于伟奇眼里,这些年轻警员就像他的孩子一般,“队员都是背井离乡,有的新婚不久,有的孩子刚牙牙学语,为了让年轻人工作更加安心,我们从各方面提高了警员的待遇,加强保障”。
“原先我在旗县社区工作,后来报考公务员时看到这里招收十几人,就想试试,没想到这么远的地方,居然有六七百人报名,竞争十分激烈。”队员徐志强回忆。
队里统一食宿,徐志强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月底还能攒下不少。他打算明年1月和相恋4年的女友结婚,“我家离驻地很远,来回就要四天,每次驻扎执勤攒下的轮休假期大半都浪费在路上,可我女朋友说,总得有人保护这片森林,她的支持让我十分欣慰。”
除了薪酬待遇,局里还从专业技术、技能岗位和职务等方面为年轻人提供机会。“我们会选送队员前往专业院校进行刑事照相、痕迹检验、图像侦查、法医等培训,提升民警的专业技能,打通技术人才晋升通道。”于伟奇介绍。
29岁的郝丙贺,去年被选送到沈阳参加了三个月的训犬学习,并带回两条专业警犬加以训练。“警犬对于追踪隐藏在地窖、窝棚里的盗猎者以及搜寻、检查猎获物,十分有效。现在一条警犬已经可以实战,另一条还在加紧训练。”郝丙贺告诉记者。
今年8月,小郝和他的警犬搭档“猎豹”有了用武之地,当地满归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走失,小郝立刻放弃休假,投入搜寻。该名人员走失已50多个小时,小郝和“猎豹”围绕着其居住的塔房、以100至150米为半径,进行气味搜索,最终确定了走失路径,找到了走失人员。
“警犬训练让我对工作更加热爱,也让我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好的规划。”小郝说。
“刚来时对林区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待久了就有了一丝厌倦,感觉整天都是树,几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可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彻底爱上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美景永远都看不够,更想把它保护好。”采访结束之际,徐志强向记者感慨。
本报记者 张 枨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