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者涌上贝鲁特街头抗议萨阿德·哈里里再度被提名为新政府总理候选人。(图片来源:法新社)
连日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街头数百名示威群众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这是黎巴嫩今年10月爆发反政府游行以来冲突最严重的时刻。导火索是已经宣布辞职的过渡政府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可能会重新被任命为下一届政府总理,此举引发示威者的普遍不满。据半岛电视台报道,面对持续的抗议示威活动,黎巴嫩总统奥恩已经要求议会推迟提名及选举新总理的会议。
在议会内阁制国家,总理下台之后再上台并非个例。此次哈里里也只是获得提名资格,为何会在黎巴嫩引发轩然大波?
表面看,对反政府示威者而言,哈里里再获提名意味着此前一个多月的抗议行动宣告失败。在示威者看来,哈里里政府过去一年多的执政乏善可陈,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国内政治腐败、经济下滑、债务飙升等问题。2018年,黎巴嫩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达151%,近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与此同时,黎巴嫩失业率高企,青年失业率高达37%,大量毕业生不得不前往其他阿拉伯国家寻找工作机会。在这样的经济困境下,今年10月,哈里里政府提出对社交媒体用户征收新税,一举点燃了当地民众的怒火。
哈里里再获提名一事也将黎巴嫩政治的痼疾暴露在阳光之下。黎巴嫩可以说是中东教派政治的“展览馆”。黎巴嫩全国人口约600多万,其中基督徒约占40%,主要信奉马龙派、东正教和天主教等;穆斯林约占60%,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以及阿拉维派等。1943年黎巴嫩独立时已建立起一整套基于教派的政治体制。根据黎巴嫩《民族宪章》,黎巴嫩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由逊尼派人士担任,议长由什叶派人士担任。也就是说,这是一套不能完全反映黎巴嫩国内政治力量变化的政治制度。同时,按照民族和教派分割权力,也导致黎巴嫩议会党派林立,碎片化严重。2018年选举产生的新一届议会中,由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组成的什叶派政党联盟虽然成为第一大党,但也仅获得了128个议席中的29个。也正是因为总理必须由逊尼派出任,也导致什叶派政党虽然获得了议会半数席位,却没有资格提名自己的总理人选,才最终上演了被反政府示威者赶下台的总理又被提名出任新总理这样的“政治闹剧”。
固化的政治格局和碎片化的政党格局,让黎巴嫩时常处在激烈的教派权力斗争中。长期的权力斗争导致政府执政能力下降,政策连续性和执行力都严重不足,黎巴嫩最终掉进了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过大、政治僵局难解的泥潭。因此,10月开始的反政府示威活动虽因经济事务而起,但目标却指向了要求实施政治和经济全面改革。同时,这场示威行动已经跨越了宗派界线,囊括了社会各行各业人士,这在教派区别明显的黎巴嫩极为罕见,也反映出在经济困难、民生多艰的现实背景下,民众对于僵化政治体制的严重不满。
而这种局面在今天的中东也不是个例,同样以民族和教派确定权力分配格局的伊拉克,最近也因民生和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本国内政掀起了不分宗教派别和民族的抗议行动。可以说,过去几年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让这一地区不少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也为这些国家的人民打破此前长期以民族、宗教、教派为区隔的“身份政治”提供了机会。以黎巴嫩局势为例,虽然从抗议到最终通过修宪改变当前的政治体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哈里里的“回炉”,显然已经让黎巴嫩人意识到,当前的这种“身份政治”的僵化格局已经到了必须打破的时候。(海外网评论员 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