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欢迎晚会现场。骆云飞摄 (来源:中新网)
琼侨歌谣,跟随海南籍华侨华人产生、迁徙,传唱着琼侨的历史与当下。2007年,琼侨歌谣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琼侨与故乡联结的纽带。
日前,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海南三亚举行。大会欢迎晚宴上,由马来西亚表演团队带来的琼侨歌谣,再次用海南乡音唤起各地琼籍华侨华人的共同记忆。
有乡音才有乡情
“阿公赴南洋,阿婆把家当。阿公阿婆心相守,迎来百年长……”绿树椰林中传来阵阵海南乡音,这是《海南歌谣唱我家》的唱段。在日前举行的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欢迎晚宴上,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文化交流表演团用海南话演唱了这首歌曲。一句“阿公赴南洋”,道出了曾经的侨乡历史,也是海南音乐对琼侨歌谣的现代演绎。
琼侨歌谣,是海南侨乡与海南籍华侨华人间流传的民间歌谣。从琼侨“下南洋”起传唱至今,琼侨歌谣用充满海南方言韵味的词与调,记录下侨乡的样貌和琼侨出海的奋斗历程。“当初郎君去番日,十八相送泪垂垂。临行种树相订约咧,椰树结籽郎才回。”用乡音记载的琼侨歌谣,透露着浓浓“海南味”。
“有乡音才更感觉有乡情。”此次率团参与联谊大会的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林秋雅说:“联合会的文化交流团表演多首海南歌曲,欢迎晚宴上也几乎都是海南话的表演,可见重视乡音成为共识。”
“海南话歌曲可以给在南洋生活成长的年轻一代海南华人造一座桥梁,让他们了解海南。”在联谊大会现场欣赏了歌谣表演的马来西亚侨胞冯标科这样说。“要讲海南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唱海南歌。”
在联谊大会之前,林秋雅还带领马来西亚表演艺术团队来到海南多所高校进行交流演出,琼籍华人青年歌手们返回故里,用乡音演唱新老侨乡歌谣。
海南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王春煜说,“目前海南华侨约有39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南歌谣就是他们的心声。它早已随着海南人足迹传到海外海南华侨聚居的地区。”
歌谣记录琼侨历史
“饲牛小子不怕饿,吃到椤柅吃到椤。吃到牛酸到墨旦,吃到赤兰才知无……”琼海市烟塘镇云头村,琼侨歌谣传承人朱运行正在听98岁的阿婆陈春蓉唱着老歌谣。一边听,朱运行手中的笔一边飞快记下歌词。椰林下,文昌话唱的歌谣轻快活泼。
“琼侨歌谣都在乡下。”今年76岁的朱运行,曾用十余年的时间在文昌、琼海等地采风,用地道的海南方言记录下300余首具有代表性的琼侨歌谣。“当时我们到处打听,哪些村镇有老艺人能唱琼侨歌谣,走访了80多户人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文昌侨乡人,琼侨歌谣是朱运行记忆中父辈爱唱的歌曲,也是海南侨乡文化的口头记述。“送郎送到码头分,郎你去番侬心闷”“我去南洋苦奔波,定不忘记侬家乡”,在朱运行看来,“送郎去番”与“在番思乡”是琼侨歌谣永恒的主题。
“番”,即南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资料显示,琼侨出洋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1858年琼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大批海南人开始“下南洋”谋生。琼侨歌谣就伴随他们出洋的脚步产生和流传。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陈佩介绍,目前,除了非遗传承人对琼侨歌谣的搜集记录,海南还邀请本土音乐人对老歌谣进行谱曲、录音,易于学唱。2014到2018年期间,海南举办了5届琼侨歌谣传习班,邀请琼侨歌谣爱好者和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歌谣学习。如今,在文昌、海口、琼海、万宁等地,琼侨歌谣依旧被传唱。
新时代需要新传承
朱运行在采风过程中发现,琼侨乡音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文昌曾经有一位百岁老人会唱很多琼侨歌谣,但我们得知消息赶过去的时候,老人刚刚过世。这是我这么多年收集琼侨歌谣最大的遗憾。”朱运行说。
林秋雅也有担忧:“现在很多海南籍青年人都听不懂、也不会讲海南话,在马来西亚,海南乡音有失传的危机。”
为保护琼侨歌谣,海南正在以各种方式传承乡音。
2018年5月,第四届海南方言歌曲创作演唱大赛在海口落幕;2018年7月底,琼侨歌谣传习展演活动在文昌人民公园举行。此外,海南还邀请本土音乐人基于传统琼侨歌谣的意韵,创作新的海南侨乡歌谣。
朱运行认为未来琼侨歌谣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让海南儿童尽早接触琼侨歌谣的学习。同时多举办琼侨歌谣传习班与演唱赛事,抢救乡音文化。“琼侨歌谣的发掘、整理、保存和传承工作,是海南本土文化的工程,也是海内外每一个海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琼籍侨胞的助力下,琼侨歌谣也在走向世界。林秋雅表示,2016年10月,马来西亚吉隆坡曾举办“留住乡音——首届海南话原创歌曲发展研会暨演唱会”,邀请7位琼籍青年歌手演唱海南新老歌谣。此外,每年的海南歌大赛,她也会先发动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的76个属会及海南乡团组织参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一直努力尝试去维护及保留各族群的母语母文及文化资产。我也希望把我们祖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海南乡音留住并传承、发扬,代代相传。”林秋雅说。
杨 宁 林子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13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