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大陈岛:传奇仍在延续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17-12-12 01:51:08  点击:10362 
分享:

1473881409285_1.jpg

图为垦荒队员、后来的椒江区文联副主席兼椒江音协主席金可人临海凭栏唱起了自己创作的《垦荒队员之歌》(王腾 摄)

1473881415712_1.jpg

(王腾 摄)

甲午岩迎来第一缕阳光,梅花湾泛起鱼肚白……

台州市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的大陈岛是片极具****色彩的海岛。

60年前467名年轻人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垦荒史,留下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奉献、开拓创新”十六个字的垦荒精神。

60间,一甲子,大陈岛的发展几度兴衰。

近年来,习****总书记一次登岛两次回信的佳话,让大陈岛逐渐回到国人的视野中。如何继承垦荒精神,如何向“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转型也成为热点话题。

9月7日,“2016中国新发现”全媒体大型采访团奔赴浙江台州大陈岛,探寻垦荒精神的传承和大陈岛的转型之路。

垦荒

早上9时,在海上颠簸两个多小时之后,“2016中国新发现”采访团终于踏上了大陈岛的土地。

当天与记者一起上岛的还有大陈岛首批垦荒队队长王宗楣以及第二批垦荒队队员金可人两位老人。

王宗楣,这位耄耋老人,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60年前上岛的铮铮誓词――坚持到底,决不退缩,同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1955年国民党从大陈岛撤退并掳走了岛上的1.4万多名居民,留下了满目疮痍的荒岛。为响应时任团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建设伟大祖国大陈岛”的号召,1956年1月至1960年,467名年龄在14岁至20岁的垦荒队员来到这里,用自己的青春建设这座海上乐园。

“我们上岛时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房屋也破破烂烂。我那时不会种地也不懂修房,但什么都不怕,就带头干。”王宗楣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

也不是没有后悔的瞬间:第二批上岛的队员金可人告诉记者,就在自己到大陈岛垦荒几个月之后城里就恢复招工了。“当时有些遗憾。”当记者问到在大陈岛印象最深刻的事时,金可人顿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每一桩都深刻,这是难以忘记的人生阶段。”

大陈岛上处处留下垦荒队员的足迹。

在大陈岛青少年宫里,一件破旧的打着补丁的垦荒队服静静地悬挂在橱窗里,王宗楣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穿过的衣服。

大陈岛最高处的凤尾山有一座高16.5米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矗立山顶。这是王宗楣带头发起筹措资金,建造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垦荒队员们一边开垦荒地种庄稼,一边利用满山青草发展畜牧业,一边发展渔业生产。到他们离开时,大陈岛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显露出勃勃生机。

转型

尽管大陈岛上热火朝天的垦荒故事一代代传诵下来,但在60年后的现实并不乐观。随着渔业的萎缩,以捕捞业为主业的大陈岛沉寂下来。和中国很多农村一样,孤悬海外的大陈岛现如今也成了留守老人聚集的地方。记者在岛上走一圈,很难看到青壮年的身影。当地主管宣传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陈岛在籍人口是3000人,但实际人口不到1000人,“青年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

如何让大陈岛重焕生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对此采访到了台州市椒江区委常委蔡士荣。蔡士荣指出,资源宝贵,岛上的历史建筑也不少,不能都推倒重来。” 作为基层干部,蔡士荣对于大陈岛有着深厚的感情。

7日下午4时,采访团从大陈岛返回了陆地。临行前,当初的垦荒队员、后来的椒江区文联副主席兼椒江音协主席金可人临海凭栏唱起了自己创作的《垦荒队员之歌》,歌声伴着海浪,再次将采访团带到了那个****的年代。

“垦荒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开拓时需要,我们后人建设也需要。”蔡士荣说。(周悦)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