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入选“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博鳌亚洲论坛、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主办的“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日前在北京举办。展出了靳尚谊、吴为山、苏士澍、孙晓云、冯远、范迪安、许鸿飞等数十位当代艺术大家的精品力作,涵盖了书法、国画、油画、雕塑、陶瓷、摄影、熔铜等不同门类。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省美协副主席许鸿飞在现场表示,艺术创作要独特与真诚,要有世界格局。
许鸿飞《吻》
壹
“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从其他文化汲取灵感和启示”
日前,“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专场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著名艺术家齐聚一堂,共话文化交流。
中国美协原主席靳尚谊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了解、和谐共处的桥梁。“文化互鉴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是在互相尊重并在自身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创作和学习研究,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从其他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丝路”精神,促进文艺交流,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这次展览的画家有90高龄的周韶华、靳尚谊,也有90后的新人,他们都是当代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从书法、国画、油画、雕塑到摄影,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创意与精湛的艺术手法,再现历史人文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开放包容之美。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表示,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近些年来,书法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文明互鉴,树立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标志。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形式,从传承文化中汲取精华,创造新时代的书法范式,是当今书法家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贰
“明显模仿西方经典的作品,根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作为广东唯一入选本次展览的雕塑家,许鸿飞表示,艺术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交流与传播。其一直致力于雕塑艺术的传统与展示工作,五十多站的世界巡展,让许鸿飞雕塑经历了“走出去”“请出去”到“请回去”几个阶段,从自己主动出发,到西方文化的渴望再次到来,文化角色的转变,使得许鸿飞雕塑更具文化交流意义。
目前,“走进非洲——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仍在南非展出,他说,“去了非洲,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肥女’也是‘写实’的,实际上,在当地,就有不少女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而且她们的幸福感很高,见到我的雕塑更开心,都纷纷模仿雕塑的动态。所以,艺术创作要有世界格局,要多到不同国家交流走访。南非之后,让我对雕塑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雕塑艺术的文化互鉴方面,许鸿飞认为,雕塑不但不能照搬西方,艺术形式更不能模仿。可以学习西方雕塑的方法技巧,但最终必须是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美的追求,要有独特性、独创性与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到不同的文化地域,对方才会感到不一样,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与思考。有些雕塑,技巧很好,但明显是模仿西方经典雕塑的,这样的作品,根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田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鸿飞近年来,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意义。他的作品注重一种“人类意识”,通过他的造型、内容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平常生活的一种意趣,所以,他的作品很注重比较,同一件雕塑里,有些人物刻意夸张,有些却较为写实,正是这种视觉的落差与对比,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对自在与乐趣的享受,也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有些甚至把人与自然的力量合二为一,共同通过雕塑展示出一股力量的美。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现,跟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天人合一的理想不谋而合。这是一种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值得其他艺术家互鉴的启发之一。
叁
“爱”的涵义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共鸣
许鸿飞本次入选“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的作品,是其经典力作《吻》,这件作品早已跟随其到过世界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人民进行过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而《吻》本身表达的,也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其所彰显的“爱”的涵义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共鸣。
从2013年至今,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在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土耳其、法国、新加坡、英国、美国、奥地利、秘鲁、哥伦比亚、希腊、西班牙、古巴、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0余站。“肥女”们在巴黎卢浮宫、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北京紫禁城、中国美术馆等国际级的文化艺术圣殿,伦敦市政厅前广场、伊斯坦布尔海峡广场、柏林波茨坦广场等地标性公共场所都留下了她们靓丽的身影。
与以往美术馆内严肃的陈列方式大相径庭的是,艺术家不再采取艺术殿堂里有距离感的、仰视的展示方式,而是突破性地将他的大型雕塑拉到了户外露天的广场里,撤掉冰冷的玻璃罩,撕下警戒线,让雕塑与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群众平视、交流。让两者毫无距离地拥抱、亲吻。他的展览在人流密集的标志性广场上立刻引来了围观、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