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席」瓷语对话NO.
有力量的发声,有价值的讨论,更深度的交流,高品质的沙龙,这里是艺术品的秀场,艺术家的朋友圈,艺术界的思想集散地。
欢迎来到三宝蓬西席总第67期活动现场,今天是我们【西席·景德镇时间】2019年特别策划【瓷语对话】第三讲,这是一个深入探讨当代陶瓷艺术语言的学术交流活动。当下的景德镇,尤其是艺术陶瓷领域,正处于一个探求创新、积蓄变革的重要转折期,三宝蓬愿与景德镇这座城市一起,与陶瓷行业,与大家一起,为所有向好的改变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就在昨天,就在这个现场,三宝蓬艺术聚落迎来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领导一行视察,今天晚上,三宝蓬也是高朋满座,甚至可以用星光灿烂来形容也不为过,尤其是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出席我们的【西席】活动现场。
柯老说宁校长特别关心我们【西席】瓷语对话这个活动,待会儿也会跟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交流。
今天来到现场参与【西席】的还有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教授、原景德镇设计学院院长张亚林教授、著名青花艺术家杨冰教授、景德镇社科联主席吴知昊、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何笠农、景德美术馆馆长金仲,景德镇画院秘书长余彪,及陇西艺术家一行,著名收藏家马晓峰,著名陶艺家邓正強、邓和平、干道甫、龙小波、马涌、张荣进、熊亚辉、刘志为、尹志军、朱振洪、朱永培及远程而来的乐平美协主席等,还有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已届81岁高龄的彭竞强先生,感恩!
【发现·创造】——关于灵感的源泉与启发
主讲嘉宾:柯和根
著名综合类艺术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华艺术大师联盟副主席。上海中国陶艺家协会副会长,景德镇画院院长。
·各类作品入选十多次数国内与国际展览並获金,银,铜等诸多奖项;
·数十篇论文散见于国内处各种学术期刊,十几本专著、教材出版,于人民美术,上海美术,上海书画,天津人美,河南出版社,湖南出版社,西冷印社,河北人美等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品被国内外著名美术馆,愽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珍藏;
·举办个人画展及陶艺展10多次,社会影响巨大,深受业内好评。
主持嘉宾:张景辉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景德镇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
互动嘉宾:丁传国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昌南瓷社社长。
主办方: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景德镇画院
承办方:三宝蓬艺术聚落/景德美术馆
时间:2019.5.12.19:00
地点:三宝蓬艺术聚落多功能报告厅
张景辉:
很高兴啊,今天第三场【西席】瓷语对话又开始了。我还是要说一下,我们这一次互动,刚才媒体采访也说了,我的感受就是通过前面几场以后,我自己都不知不觉的涨了很多知识,通过不断的互动和碰撞,让自己很多的观点、观念更加的鲜明,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一直主张,我们不是在做讲座,我们是在做一个互动,只不过这种形式有一个主讲的老师,在座的人随时可以举手来打断我们的说话,提出你的问题,这样子,我认为大家能做到一个真正的互动,而且非常容易碰撞出我们想象不到的艺术火花。
瓷画,特别是经历近一百年陶瓷瓷画的演变,从农耕文化很迅速的过渡到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在信息化社会如何去思考当下民族瓷画的概念,如何去梳理和建构关于瓷画概念,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我们今天做这个十场或十多场活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点燃大家对于当下思考的一种方式,让大家更多的去关注我们瓷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而且回到当下,这个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目的。
柯老师是很有情怀的人。他是我们学校资深的教授,后来去了上海师大,现在又回来了。我每隔了一两个月或者一段时间去柯老师那里,不去看一下不行,一看我就很鼓舞,大批量的艺术创作,创作思路的源泉好像洪水一样汹涌澎湃。
今天,我们活动得到了艺术界很多朋友的关注。我们陶大的宁校长也亲临现场,接下来,我想请我们的宁校长给大家说两句,非常感谢。
宁钢:
各位来宾,晚上好,我往这儿一坐,和张教授形成了鲜明的差别哈,光头,长头发。今天,来到这儿之后,这么一个开场,我感觉到这种方式非常好,这种对话的方式不受拘束,也不是一个人在那说,大家在听。这样互动的方式产生很多的火花,大家可以探讨,可以在柯老师讲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些共鸣的东西,产生一些疑惑的东西,包括对瓷画、中西方文化怎么界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好,通过这个方式来进行一些梳理。我看到今天来了很多年轻人,非常好,特别是年轻一代学子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也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进行争鸣。
柯和根老师是非常勤奋的艺术家,也是我们同学,那时候我在班上最小,柯老师是我们的学长,在他身上有很多可贵的精神,为人正直,艺术追求非常的执著,而且他的各类画、陶瓷艺术都非常好,是一个全面的艺术家。柯和根老师非常热衷于陶瓷艺术的提升,难能可贵。
回到这个瓷语对话,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从民间走向课堂走向大学教育、陶瓷教育,到今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创作当中,都有庞大的队伍,而且水平很高。我觉得这个对话栏目,通过实践通过对话通过理论提升,真的是很值得推广的一个方式。这个平台我记得以前搞活动的时候来过一次,之后就没有来过,这六十七期,我第一期(来),我以后也要多来。这类民间的交流方式更真实更朴实。今天我们柯和根老师受邀请开讲,柯老师打电话给我,无论是什么事,我一定是召之即来。
我想就是我们的陶瓷大学也好,我们的景德镇市美术界的队伍也好,现在市场情况不是太好的情况下,我觉得大家都沉下来了,都在潜心研究陶瓷、研究工艺、研究材料、研究绘画形式。我觉得这几年陶瓷艺术水准提高很快,像柯和根老师等热衷于创作推广的,特别是在理论上提升,难能可贵,重视理论研究,重视理论探讨,重视理论学习,重视理论上的宣传和推广,我觉得景德镇应该把这个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要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创作水准也要适应这个时代,现在我就不多说了,预祝柯和根老师今天的对话取得圆满成功。
张景辉:
柯老,是我们学校77级的,当时因为他的专业非常的优秀,所以就留校了,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学长,同时呢,在艺术上也是我很崇拜的艺术家。早期在80年代的时候,他的陶瓷艺术作品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创的对艺术理解的方式得到了专业界的认同,同时也得到了收藏界的认同。当时、简直就是我们偶像级的人物,他的艺术才华多方面得到证实。他也是我们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资深教授,虽然现在已经到了退休年纪,在景德镇,在三宝,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我每次去柯老那里,都让我产生很多的敬畏之心,也会心潮澎湃,同时激励我对艺术探求,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柯老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了艺术探求之路,特别是以多元的方式,比如说当代的,历史传统经典,还有水墨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探求,无论是传统材料还是现代材料的嫁接和碰撞,让我感觉到闪烁着强烈的当代性和时代气息,我认为值得我们去推崇和学习。再强调一下,在座的人随时可以举手打断我们的说话。
柯和根:
今天呢,非常荣幸,一直想对景德镇的陶瓷说点什么,动机就在因为景德镇本身传统的力量太强大,当然我们不是否定传统,但是传统的力量过于强大以后往往会迷惑一批只对传统盲目崇拜的人,因为他没有好好理解传统带给他的一些认识,只会去沿着传统的道路往前走,结果呢肯定是路越走越窄,如果纯粹的沿着传统往下走的话,他们很多人的通变能力、判断能力逐步丧失,最后的结果是不断的复制自己的作品。我最不愿看到的是陶瓷不断的复制,包括中国画也好其他艺术种类,目前我们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复制的过程代替了创造的过程,因为有一部分人带着惰性的心态,不想创造。
因为你只要想另辟蹊径,想创造自己的图式,市场可能会对你形成一些挑战,可能暂时会不认同你。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说吴冠中,20年前,你知道吴冠中的作品在市场上可能就有点萧条,因为当时他的图式是不受到认可的,不受到认可的原因是因为他对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这个过程超越了一般人的思考,走在别人的前面。因此,市场对他是很难认可的。当然吴冠中的成名,不是因为他的艺术达到很高的高度所以获得承认,他是各种因缘巧合来促成的,但是有一点,首先他具备了创造的心态,具备了发现的能力。比如,吴冠中运用了中国的笔墨来表现西方的图式,让西方的图式具有了东方的意味。比如说我用中国的笔墨通过点线面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当代的建筑,表达我所见过的苏州园林,很多藤蔓,这个藤蔓的疏密关系和节奏感,会有现代意义,所以他就形成了一种震撼力。包括他对上海的建筑夜景、城市晚上灯光闪烁的一种表达,以重复的方式形成一种力量感,通过泼墨泼色洒墨洒色等表达一种意境,使作品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当代语言。
所以,我们现在说到的一个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家怎么样具备发现的能力,你通过发现的某种方式,某种形态,从而转化成你的创造。转化成创造以后怎么成为具有学术高度的作品,不管是艺术还是陶瓷都可以有这个转化的过程。因为有时候我们看到艺术家的创作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特立独行,很当代,或者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很有个人的面貌。那么这个个人的面貌呈现,是因为他吸取了传统的也好民间的也好土著的也好,这种艺术在他的血液里面凝固并融合,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大家肯定对“法兰西三剑客”,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比较熟悉,他们三个人为什么会被西方承认,因为他们的图式是通过用东方的图式或中国的绘画语言,用西方材料来表达。我们来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朱德群的画,大家肯定很了解,西方的油画是讲究塑造的,比如说用色彩的堆积、塑造来形成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但是朱德群回到中国以后,彻底改变面貌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中国的水墨可以在油画里面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你看他后来的作品,就是把油当做水,把颜料不是用堆积的方式,而是用喷洒的方式,用刷的方式,用书写的方式,到最后很多作品用油来稀释,拿大刷子来刷,那么刷的过程就是绘画的过程,就是手绘的过程。我们有时候要求艺术家要有写的精神,那么他就是写出来的油画,这个是受中国书法的影响,中国宋代水墨的影响,站在这两个高峰上,西方能不承认吗?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系统,我们东方人的系统可能比西方的系统先进五千年。
张景辉:
柯老,我打断你一下,我们随时可以打断的哈,不是不尊重。刚才我们宁校长也说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艺术市场的行情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建构一些对学术的思考,对艺术形式的探求,刚才你也说了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艺术作品是被世界认同,我认为这是一个骄傲。我们回到陶瓷这个版块来看,就是说艺术家不断地在往前走,还有你前面说了一个不断的去重复自己,以重复的方式形成一种力量感,重复这个现象好像在我身边是屡见不鲜的,但是,我们又同时感觉,重复自己的作品,肯定是不对的。如何重复自己又有鲜明的变化,这个怎么来做,我向柯老提一个问题。
柯和根:
刚才呢,张教授也说到了点子上。实际上,陶瓷作为一种材料,作为陶瓷一种特定的媒介,它表现力是无限的。为什么我说它是无限的呢,因为它有很多可塑性的特性。比如说我打一块泥板,这块泥板你可以通过外力,用点劲或不用劲,快或慢,很多技巧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痕迹,这是一种手法,比如说我用快慢用各种手法,那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呢,我再提示一下,用筷子呢用棍子呢用木棒呢,用不同干湿的泥料,运用不同力度与手法,所以说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行为都可以营造很多不同的痕迹。这些很多不同的痕迹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画面,当然这个画面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视觉把握,很多人会用这个工具、这个材料把这个可塑性的性质发挥到极致,但是过度的迷恋塑造会造成视觉的混乱,因此,造型的一些基本语言,比如节奏、韵律、虚实、对比、疏密、深浅、大小,所有这些元素的有效控制,都是影响画面的最后成功的一个保证。这种手法的合理运用必将成为陶艺塑造的终极语言。
张景辉:
第一个,是思想解放放下包袱,第二个是进行艺术实践。我认为这个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因为只有放下思想包袱往前走,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惊喜。第三个问题,也就是陶瓷这个载体,可能会有无限的空间,我很有信心能够超越油画和中国画的表现力,因为我们可以放下固有的成见,去做一些实验的探求,可能会改变很多的面貌,柯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现在我又有一个问题提你了,就是因为我前面也说了柯老师不断的在做各种材料,陶瓷、宣纸、油画综合材料的运用,你今天讲的是发现与创造,我就想柯老能不能谈一谈发现到创造的辩证关系,给大家阐述一下。
柯和根:
其实,发现与创造,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体现着老师自己思考的方式。我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会从一个很简单的材料,也就是说不同的泥质怎么去表现造型,表现造型有很多手法,比如说我给你限定了,泥板成型怎么做,怎么塑造,这个是立体的造型方面,我们会针对学生进行一些思考和延伸。所以,我再给他一个命题,比如说同样是瓷板,陶板、大缸泥,怎么在这三种板上面,使用不同颜色的泥浆来塑造形态,用泥浆来表达图形表达图式。我给他们上课都很简单的。所以说关键是在如何启发学生对于材料的一种发现,对材料的发现以后怎么样去延伸材料的运用,最后再回归到本体。你对造型对构图怎么样去表达。后来我给他们布置了作业,他们一个礼拜可以完成五十幅瓷板画,通过不同的泥浆,不同的造型方法,通过凹凸通过对比通过抽象的形态来形成构图。我不要求他用机械形态来画,不要用泥浆来画人物之类的,我就只要你用不同颜色的泥浆来装饰,那么他们会从很单纯的色调和设计理论中形成很多绘制的方法,这是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我要求做凹进去的,做凸出来的,用不同的工具表达不同的形态。通过挖和贴又是一种方法,第三种方法贴泥片,不同颜色的泥片不同颜色的大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形成对比,结果思路一打开,他们就形成了无穷无尽的作品。
丁传国:
柯老师,在这个过程里面,是不是要注重发现美的眼睛。因为你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泥浆,在这整个操作过程里面,过程之中可能产生了美,这是对发现美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验,是不是这样?
柯和根:
对,因为我在这个制作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其敏感性,因为很多图形是偶然的,比如说我在拍打的时候,我拿一个木板拍打试泥片的时候,通过轻重、快慢、疏密的关系与对比,点线面的形态当中,形成了很多无法预估的形态,但是,构图的方式以及造型的语言必须有一个很自然的处理。
张景辉:
柯老,打断你一下,因为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以前陶瓷瓷画艺术,基本上大部分上是说,你学中国画的,就把这个陶瓷的青花、釉上绘画,作为文人水墨画的方式在瓷上表达,后来也有一些人采用油画的方式植入到陶瓷上来,我们不排斥陶瓷的包容性。但是在近期,特别是在柯老互动过程中,反复提到陶瓷的语言,表现的方式是更加开阔一些,我认为是这样来理解,陶瓷语言的空间太大了,真的是非常大的空间。我们如何从瓷画本体的语言元素里面来寻找陶瓷材料更加贴切的一种属性,更多的瓷绘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把水墨画文人画或者是西画移植到陶瓷上面来。
观众①:听到这段话后,我想起一件事,我们家族是做营销的,最早是认识干(道甫)老师,干老师的青花实验,这么些年,我也在玩颜色釉,脑子里在想到底怎么做出这些东西的,更多的是一种经营积累或者是运气还是啥的,也没有方便多问,然后我在想,这种利用工具和某种特殊的条件,达到青花的效果全新的诠释,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展方式,他确实将某一种东西发挥到极致。用同样的青花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理念或者想法,不管是平面还是曲面上,都能创造出来。所以我对他还是很佩服的,我没有琢磨出来的东西我就佩服。
张景辉:
哈哈,所以说你是赞同我的观点,ok,接下来我还给柯老师提问题,记得那天,我在柯老家里谈到的一个问题,发现,有一个关键词,我还是想提醒柯老,回忆一下,他讲的是带学生出去写生的过程中,我们传统的写生方式是一种焦点透视写生方式,最多的是把这个物体移到这个平面上来,更谈不上发现。但是柯老继续跟学生说,在写生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东西,这个很重要。我想起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从第一场讲到的西方立体派移动观察方法,又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人是不直接写生的,我们称之为体验式写生。体验式写生是指游山玩水,然后中得心源,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寄情于画,是这种方式。那么这种方式是不是说,我们今天要重新理解怎么去发现的问题。刚才说的拍一下打一下是说材料上面的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让我们去感悟,我们写生是不是就是搬一个画架对着物象去写生呢,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方式。所有的学校都开设写生课,面向生活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那么会不会有一种方式,我们今天的访谈,有没有快捷的方式,下面有这么多艺术家都在寻找着快捷的方式,更快就成为艺术家嘛,我自己也这么希望。柯老来给我们解读一下。
柯和根:
那天我跟景辉在我家里交流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问题。我连续十年带大学生去安徽写生,我带的学生是设计系的学生。我们设计系的学生,是十六天的写生周期,写生作业拿到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做展览的时候,作品的品质把他们国画系、油画系高年级同学全部给镇住了,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与他们的写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是不允许他们用再现的方式来画写生的。因为我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用素描的方式画物体,第二我们是设计系的,我们现在运用的是设计系当中最实用的,所以我要求他们说所有人必须用线,用线表现空间,用线表现前后表现质感,这个是我的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是要求每个人不要只画一个焦点,因为你到了安徽都很有这个体会,所有的房子都是往两边的,一个弄堂然后往两边,要么这边大一点,要么那边大一点,永远都是这么一个视点在转换。那么大家画出来了,都是雷同的,没有变化。因此,我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视点去完成他们的作业。站在屋顶上用俯视的方法去表达,用仰视的方法去表达,局部、全景展开方式表达,所以我们的学生一个礼拜之后线条的作业已经达到了一般院校老师的水平。这个水平的获得是得益于写生方法的改变。
因为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院校和老师,因此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礼拜讲评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不及格的。不断的去展示强化好的学生的写生作业,从构图上,从疏密关系,从结构,从表达方式,线条的感觉,因为画线条也是有情感的,不是描出来的,是写出来是画出来的。很多人去写生,画民居,拿过来一看,我说不能看,因为他这个线条是没有弹性的,没有味道的,我给他们学生一再说,房子不要画的那么直,你可以歪一点嘛,有弹性一点嘛。所以一个礼拜,线条的问题就解决了,然后作品都是统一规格的,要么就是长条,站在一个角度,不同的视角一直往下画。所以我们回来办展览时,他们中国画的同学看到我们同学画的,不敢相信。
对色彩的要求,我不要求像一般的同学那样画风景,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描写,比如说对固有色,环境色,物体色的要求,而是要求他们要有调子,比如说我给你规定,早上的调子、傍晚的调子、中午的调子,下雨天,云雾天,蓝调、灰调、红调、绿调,用不同的调子去画不同的风景,这是一种。
同时,第二种呢,你可以用刚刚的方法,若干天以后,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命题,创作出主观的色彩和个人创造的构图。把设计的一些概念运用到写生当中去,强调你必须要主观,所以我们同学一回来办展览,油画系的学生看傻掉了,因为整个这种调子的处理,整个画面的感觉和形式感,完全不是油画系能画得出来的,他们油画系必须毕业了十年以后才画得出这种味道来。
所以我对学生,不管是色彩也好线条也好,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完全不同于别人的教学方式。这些要求就引发了学生们会去思考,因为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就延续到了毕业设计的差异性,形成了思考的习惯,和创造的习惯。
张景辉:
柯老刚刚讲的这些东西,我也在想一些事情,美术的职能在改变,我们不能依赖于客观物象,如果一个人对客观物象容易产生依赖,我认为是一种审美的惰性,不具有创造力。柯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不断的去挖掘自己发现形式美感的能力,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回答了我们的主题了。如果我们能够在形式美感上产生一种新的探求,用线、疏密去迅速的建构一种写生的感悟,我认为是特别的重要。
你说过要让学生发现很多东西:墙上的痕迹、石斑给你留下的岁月的沧桑,古建筑遗留中呈现的民族文化,是不是把这些东西都植入到绘画里去,元素的提取和重新建构,因为柯老说过打破与重构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柯和根:
我觉得张教授的记忆力很好,因为我谈到了几个核心的问题。一个就是形的再造,发现形怎么样才能无穷无尽,形的构成,我当时就提出来了,比如说举个例子,一个圆,怎么让它产生无穷无尽的形。切开来看,切开两块呢,如果在这个圆里面拉条线,它又不一样了,通过不断的切割,切两刀切八刀切十刀,它都会产生不同的形,无穷无尽的形,所以最大的体验是什么呢,是我对形的发现能力,因为我发现这个功能,发现形的再造能力,这个是单形的表现。
比如说我有一个简单的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那么通过不同的切割,通过不同的增减,通过不同的重叠,有很多的方法,方形和圆形的重叠会产生很多的形态,正形负形,两个以上的形的组合怎么产生构图。
比如说两个形的重叠,圆的和方的重叠,或者圆和三角重叠,重叠的多、重叠的少,重叠的大或小,你说可以产生多少形,重叠了以后还会产生错位,错位又会产生多少形,这又是个概念。还有,形的大小,比如说圆和三角形是一样的大小,我通过这种大小的变化能够产生无穷的形。那么这种形状位置的变化、交错、移动,它又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形。
那么最厉害的是什么呢,怎么样把三个元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个元素造型你来通过分隔、切割,给我做一百张构图,不改变他们的形状,但是可以通过切条、切块再重新把它构图在一个限定的位置上面。
那么,这就非常考验你怎么把这个形很好很合理的通过疏密关系来建构安排构图。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同学脑洞大开了,做个没完,创造发现很多新的无穷尽的形,有一种快感存在,所以我给他们布置作业,包括我们吕院长等,以前也是给他们上过课的,你知道他们四个人一个礼拜要完成一两百张作业。
回过头,再看国外的很多logo,方形里面重新的画线,把重新的画线植入不同的符号不同的元素来形成一个logo,那你要设计一个logo就很容易了,最关键的还是打破了你对形的创造力,对形的形态无穷无尽的挖掘。单形和复形,单形的变化和复形的变化,以及形的组合。
张景辉:
从柯老讲的这些东西我又有了新的感触。造形能力不是简单的写实能力,造形能力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构成能力、对形式美感的探求能力,而不是把物象写实画下来就是造形能力,柯老,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写生,以一个简单的方式画,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式来去写生,我认为这种写生是不够的——西方引进的焦点透视写生教学方式,对于写生的方式,可能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写生中不断感悟到生活的真实,同时还要发现生活的美。
柯老一谈到他的艺术他就是很兴奋,我们也非常高兴能聆听柯老对学术的分享。因为时间关系,我想问一下柯老师,之前有个PPT,你能不能说一下你的艺术创作是怎么想的,你用什么方式,来回忆一下,来分析一下,这样感觉会很直观。
柯和根:
好的,因为我觉得发现与创造这个主题是关系到一个人对于创造的活力、习惯和创造方式的一种培养,很多人永远没有创造力。
首先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肯定是离经叛道的,因为他不守规矩,当然也不完全说有创造力的人就没规矩,就是说会在规矩里面去寻求一些创造。我跟他们开玩笑,不管是从设计还是从其他方面,我也是画国画的,在搞大幅人物作品时,会三天五天搞完这个创作。但是我的创作方式很简单,我找到一个主题,找到一个背景一个媒材。我想表现西藏主题,找到这个主题后我可能会找到五张照片,找到这五张照片,我就会去创造一件大型的中国画作品。最终我是把一些设计的理念延伸到创作当中,比如,我有时一天会画了二十张国画,我就只有几个元素在画,一个就是树一个是人,有马有牦牛有小狗有小羊有小鸡有小鸭有小鸟有植物,我怎么样把这个道具这些人物与动物置入到构图里面去,那么在构图变化,人物的大小动物的大小以及位置的变化,水平线的高低,树的疏密大小形状虚实浓淡前后形成空间变化,构图也就无穷无尽,有时我们到外面采风,搞创作,没两下子就画了五六张了,别人一张还没画出来,因为他想半天,还在找照片,找构图,找形式。但我已经把形式都放在了心里面,只要确定了构图,就能画出无穷的画。这些创作的理念和创作的速度都取决于个人的积累。
所以我这个PPT里面主要是围绕一些作品,一些过程来叙述。
我在发现和创造中分为三个大部分来讲述,第一个部分是发现的途径与方式,我们这个在前面已经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提到了,所以说怎样去发现这个东西,然后发现了以后你怎么样把它转化为你的创造。发现的途径有很多,自然界一些自然的痕迹自然的景观,我带他们学生出去写生的时候我是有要求的,我要求他们写生的同学在过程当中完成五十张资料的收集,这个资料的收集比如说你发现了局部的痕迹,墙上斑驳的痕迹,树木的疤痕,石头的痕迹,各种各样的痕迹,每个人必须要完成五十张。那么很多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需要发现的能力,因为你是搞设计的,如果你需要设计具备个性的话,那么必须要有发现的能力。学生有这样的习惯以后,他们就形成了一个观察和发现的习惯。同时,也无形中积累和丰富了他们的图库。我们两个班五十个人,一个人五十张照片,每个人五十张照片交到我这里来,我全部把它打包,每个同学都有其他同学五十张所搜集的资料。把这个资料做成我们收集的图库,每个人五十张,五十个人两千五百张,这两千五百张就变成了他们设计的图库,不可再造不可重复。
为什么我们会比别人有创造力,因为我们经常会去发现一些我们必须要用的东西,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我自己深有体会,2000年的时候我们中国举办首届平面设计大赛,当时是由八大美院共同在广州美术馆举办的,向全国进行征稿。当时评了金银铜奖,时间很紧,两个礼拜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当时刚调回上海不久,但是我们学院的人希望我们能够在设计上面获得大家承认,我本来是搞陶瓷的,我又不是搞平面设计的。那么这个展览涉及到在上海站稳脚跟最关键的,怎么办呢,两个礼拜要印刷要设计,用什么图式来表现呢?突然间,我想起来我前两天拿过玻璃卡,用广告黑颜料来刷,刷了大概十多张有节奏感有味道的图形。这个时候就灵机一动了,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这个图形特别合适做黑白广告的元素。马上把这个图找出来之后想了一个主题,因为命题也是一个很高超的想法,后来设想完之后,通过文字和编排,两天之内就做好了,印刷印了两天,投稿我就不管了,2000年我到景德镇来了,带着研究生班来搞陶瓷,没想到我在做的时候我也忘记了,我一口气做了三套,还有一套是我无意识的用水果颜料画,画几个色块蓝的红的绿的,后来就把这种招贴和那种招贴在两天之内全部排版做好了。结果过了三个礼拜,我们上海一个老师打电话给我,声音在发抖………,柯老师啊他说,2000年首届平面设计大赛结果已经出来了,金奖银奖和评委特别奖都出来了,我说谁得奖了,他说你得了金奖,唯一的金奖。大概有两万多人投稿,唯一的金奖评给我了,然后我一个人在七个奖里面得了两个奖,一组是金奖,是表现环境的,我想了一组广告词,因为没有图形还能拿名次呀,我跟我学生说,首先要个取名字很重要,名字能打动人,主题很重要,图形用什么方式来做也很重要。第二组是得了评委提名奖,也是四张,我做的东西都是一个系列,容易震撼。我这两组招贴从平时材料无意识的运用,通过自己的素养给他命题,所以他反而有高度,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平时在无意识的当中去储存这些东西或者在平时产生灵感的时候来做一些记录。
张景辉:
柯老,打断一下,谈陶瓷,还是谈你的陶瓷绘画。
柯和根:
因为我认为陶瓷和所有的这个修养是互相相通的,如果我只会搞这个陶瓷,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说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包括是做陶瓷画油画、画国画也好,必须要有一个综合的高度,一定要具备洞察力,具备比较高的境界和修养。来继续看看我们的PPT,我们浏览过去,从我的书法到油画,这里面没有广告,因为当时做的时候没找出来。总共四组招贴得了很多国际奖,因为这符号是别人没有的,西方国家都承认的,我这辈子做了四组招贴得了无数个国际奖,因为招贴能不断的去投亚洲展的银奖铜奖、日本的海报展等都是权威的,西方国家承认你是因为你是具有东方的符号。
丁传国:
打断一下,你现在开始放图,因为你的作品有很多,风格有很多,种类也有很多,就是看你在讲的时候,这之间的关联度我蛮关注的,因为这样能够看到你的一些创作的思考与历程。
柯和根:
见景生情,看到这个问题能不能启发对你创作的一点思考。这个是一点。自然景观&自然物态,这里面是我列出的一些大理石、雨花石、各种奇石、自然痕迹、屋漏痕、苔痕,这些都是能够给你思考的图形的方式。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赵无极是受了大理石和雨花石的影响,他们的这种痕迹受到启发然后转换成不同的材料,然后形成了这样的高度。
像这个雪山,多棒,这个点线面的痕迹很有感觉,我如果要做一张颜色釉能随便做,但是我不会按照这个状态来做,我会按照这个味道这个气息来做。但是这代表着一种大的境界和图式的震撼。但是可能有人看到这个照片会无动于衷,也可能会有触发。
这个多精彩,这个做颜色釉多棒。
张景辉:
这个是作品还是照片呀?
柯和根:
照片,我的很多作品有这种迹象,因为我很欣赏这种方式。用这种方式来传达材质。太精彩了。很震撼的。但是我建议呢,很多同学不要用照片来表现颜色釉,你要把这个风景消化到你的内心当中。你在做的过程里不可能把照片用来模仿的。实际上我们在做的时候不跟着照片来的,我们都是拿着我们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心中的意象来做。很多人问我,柯老师你这颜色釉怎么做的,我说不给你看,因为看了你就模仿,就有约束。为什么不给你看,因为很多做颜色釉的人,特别是做高温颜色釉的人都有他们独到的方法。因为独到的方法创造了独到的风格,所以你必须要创造自己的方法,然后才能成为你独到的风格。我的方法是也泼也洒也喷也吹也印也刮,但是这个过程有一个前后的次序,什么过程在前什么过程在后,这个就是秘密。在泼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各种各类的方法,就是经验。所以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在创作过程当中发现材料带给你的魅力,然后通过这种材料的魅力再去交互再去交叉再去尝试,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格。
这个雪景都是很平常的景,但是它又一种浑厚的单纯的美,他们西北的艺术家最有感受了,我到了那边之后看到下雪的风景,简直是要疯过去了,激动的很。
张景辉:
柯老师是福建人,福建人是看不到雪的。
柯和根:
对啊,我的图库里大概有一两万张我发现的痕迹。有一次,上海美协组织我们到福建采风,结果我的照相机总共拍了一千两百张不同的痕迹,不同的构造。比如说船与船,大船与小船,这个船里面局部和整体的痕迹,这些东西我想想,是无穷无尽创作的载体。所以说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偷懒,要有敏锐的眼睛,要有洞察力,看到东西不要一晃而过。我上次带他们学生去作坊里做作品,路过一个路口,家里面的玻璃背后贴了纸,这个纸是无规则的撕裂,无规则的形之后又形成了节奏,形成了构图,形成了一张完整的作品,这是意外和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因此成为了一个独立存在的可直接应用的图形,唯一的就是使用说明材料,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我一提醒,学生马上就顿悟了,赶紧来拍一下,拿手机拍了很多张照片,开始,当时我们很多同学无动于衷就过去了,但是一经提示,大家就深受启发。同学们,所以今天来讲的目的是,大家要有一个发现美的眼睛,眼睛可以像“贼”一样的闪光,东看西看。
观众②:我想问一下柯老师,你刚才讲到了很多设计类的概念,我想问一下你在如何发现美包括肌理美等的过程中,你是如何看待设计与绘画的关系,就是说你发现这些美时怎么样去转化为创造或者绘画?
柯和根:
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需要有设计的眼光和设计的认识,为什么很多很著名的国画家油画家,他们永远突破不了自己,因为他们没有设计和现代教育的背景。因为我们的教育背景是经过了构成的训练的,从平面构成到色彩构成再到立体构成,比如说我们画色彩,因为我们有色彩构成的教育基础,所以我们画出来的作品就有一个调子,就有冷暖,就有对比。因为有了构成的认识,所以说对构图的变化,构图的节奏,对比等方式就有别于一般画家对于构图的认识。
我们很多上海艺术家看到我画画就无比的惊叹,他说柯老,你怎么画的这么开心呢,天天开心天天玩。那么天天开心天天玩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心态是什么呢?保持永远的青春。你一个人假如没有新鲜感的话,还搞什么创作创造。永远有一颗冲动的心,怎么样保持你的冲动,保持你的童心,所以说我搞艺术就是喜欢玩,今天国画画完了明天画版画,版画画完了搞点设计,一定要学着不断转换自己的思维,不要盯着一个点,没有人说画公鸡画到成为一个画公鸡的大名家的,他必须要有别的东西来辅助。
张景辉:
刚才一位互动艺术家提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刚才也说了根据你的亲身经验来谈,我想再陈述一下。就是说绘画跟设计肯定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你掌握了很多设计的方式和构成的审美原则,可能对绘画的创造性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可能会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柯和根:
说的太对了,张教授总结的很到位,就是你一但掌握了另外一种造形的方式你就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你有另外一种观察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你就不会按照一条路走到黑了。所以很多人也会说,柯和根啊你干嘛什么都玩,你已经六十多快奔七的人了,还一直在玩,那我回答我就喜欢玩。
张景辉:
我再提一个延伸的问题,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设计是分不开的,应该是这样,那么回过头来看柯老师,图片设计,中国画,山水画、人物画,还有油画,又在做陶瓷,可能柯老的视角点比较多元,因为我长时间关注柯老师,这种饱满的生活气息,还有对艺术创作满满的激情深深的感动了我。然后我看到你这么多作品,为什么有这么多想法,可能这跟你前期的很多涉猎、生活的经历、看事物有很敏锐的眼光有关系,就是对生活观察发现的眼光,加之你的知识的建构——厚积薄发。
柯和根:
说的很对,一个人要获得高度的话,就像建一个金字塔,基础越宽广,这个塔就建的越高。而不是说基础很窄,能建五百米,没有这样的说法。越宽广的基础越好。
我们大家再来看PPT。
你看这个荷花,我这个把它画成一幅画是不是很精彩,晚上拍的。在没灯光的底下,看这个疏密关系的建构,点线面,我就马上在这看到了构图的一些优秀的品质。你看这线的疏密与穿插,形状大小等,看到一张图片可以解读出很多构图的内容,你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认识。你看这个墙壁上的痕迹。
张景辉:
这是你的作品图片还是摄影图片?
柯和根:
这是我看到别人贴在外面墙上的一些物品,这个是发现的一些材料。那么我们刚才说的是自然景观,现在我们说人造景观。人造景观有哪些形态,比如说第一点,材质在经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突变(陶瓷窑变),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第二点,中国画中的材料与水的作用产生洇化与痕迹。第三点,颜料中的油水排斥现象形成的效果。第四点,油漆的交融形成的物质变化。第五点,釉上新彩与釉上釉料的作用产生的奇妙效果,如果说我给你们上釉上彩的课,因为将釉上彩通过水料和颜料的交融,它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形,不要小瞧釉上彩,带学生集体创作,办一个展览,做出来会震撼的。第六点,形态的生成与再造 形态的打散重构。这些方式与思维方法会产生很多优秀作品。
举一反三也是发现的一种方式,发现一个东西再想到别的东西。比如说毕加索看到了非洲木雕,突然间将非洲木雕为元素建立了他的立体派。几百万人几十万人发现与看到了非洲木雕,但是也没想到将雕塑的感觉用油画来表达,能出这个方法是因为毕加索发现了非洲木雕立体的感觉,毕加索看到了触动了,后来《亚威农少女》就开创了立体派的先河。马蒂斯他也是看到了中国的民间年画、剪纸、皮影,日本的浮世绘,由此引发了他对当代艺术创造性的一种建构,这个是马蹄斯首先提出来的,越是平面的越是当代的,他是从东方艺术当中去发现的,然后衍生成自己的作品创立了他的风格。
宏观中的微观,有时候你的创造力不一定必须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你可以从一幅大的作品当中去寻找一些精彩的局部,然后通过适合自己的图式,从而加入大量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成为了自己的东西。很多有创造力的画家不一定都是原创的,很多人是在发现当中把别人的符号变成自己的符号变成自己的语言,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境界来发现与创造。
创造的各种可能与契机。第一个是灵感乍现,突然间冒出一个灵感来了,你怎么样去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你不要把显现的灵感就放弃了。我口袋里永远有一本速写本,这个速写本随时记录着我的所思所想,看到一些图形比较好的,有一次我入选了十六届全国版画展,也是过两天就要截稿了,结果我有一次正好在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了阿富汗的事情,看到巴米扬大佛被炸的新闻,里面有完整的和破坏后的两张照片,印象很深,然后我就将这个素材记录到速写本里,由此引发了对版画创作主题的确认,马上想出个名字叫“和平——巴米亚大佛的回忆”,将这些内容刻成版画。当时版画展是五年才一次,一次才入选一百张,整个上海就入选了八张。所以很多东西就是在平时不经意当中获得发现的启示,可能此时这些素材是没用,但是到了关键时候就发挥作用了。也像我刚刚说的得奖的几组招贴也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在不经意当中发现的图库积累,将这些东西拿出来作为我自己独立的图库,独立的语言,自己的符号。
从渐行到突变。就是逐步往前走,从特定的机缘巧合下完成突变。
突发与瞬间的把握稍纵即逝。怎么样去把握突发与瞬间的关联,有时候你发现了如果没关注也就错过了。
天生的艺术感觉与洞察力。这个是天生条件没有办法的。
知识积累与眼光境界所带来的认识角度与判断。这个是可以后天进行大量培养的,这个你要具备较高的修养,要去修炼。
残缺产生美,破坏产生美,不完整美。这个在陶瓷里面表现的最充分了。有时候为什么我有创造力,因为我在画画的时候我就破坏,比如说有些人画坏了就扔了。我跟他们开玩笑,我昨天一张纸也没扔,但画了十张画。为什么呢,我画的时候也有坏的,但是我会再继续泼墨上去,如果不行就水冲上去,颜色不行再补画颜料,再火烧火烤,有很多方式去改变你的作品,在改变作品当中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风格。很多人就不破坏了,画坏了就直接扔了。重新再打造,在重新打造的过程中探索新的风格。
奇思妙想,反向思维。这个是要超乎你平时的想象,想的跟别人不一样,反向思维就是逆过来看。
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人要么是终生都有创造力,比如说毕加索,永远都有创造力,毕加索是一个什么状态,天真的状态玩的状态自由的状态,所以很有创造力。你如果去迎合别人的需要,迎合别人的口味,迎合市场,你就永远没用创造力。
保持对任何事物的新鲜感,这个是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都要保持新鲜,保持新鲜有什么秘籍呢,变着法子玩嘛。今天在画人物,明天早上画花鸟,后天画抽象,要有不断去转换视野、思维、心态的能力,这样容易产生很多好东西。
保持永远的童心,这个也是难能可贵的。我这个人有时候没心没肝没肺的。
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学习。比如说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方式与方法。我2015年回到景德镇的时候,我整整在景德镇的市场上跑了三个月,我已经整整八九年没做陶瓷了,我是2006-2015年没有来过。首先回来了之后,去陶艺街、雕塑瓷厂等地东串串西望望的过程中让我了解很多新的材料,发现了很多可能,找到了很多自己可表达的方式,和必须走的一个道路,也给了自己一个定位。2015年4月20号回到的景德镇,2015年7月份搞颜色釉的创作,是我对景德镇这种材质发展前景的一个展望。
从寻根中寻找力量,经典文化传承与发展就是创造的动力。你需要回归认识到传统的价值,而不是盲目的去模仿传统。
做好瓷外功夫,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学习;二、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吸收;三、西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的了解与学习;四、原始艺术与土著艺术(如原住民,玛雅艺术,爱斯基摩艺术,非洲艺术等)。这些都是营养的源泉,我在九十年代以前出版了八本书都是黑白图案的,一个月画一本书,都是得益于这些东西。
这个是我画的房子的屋顶,很当代,全部都是屋顶,但是又有传统的笔墨,线条的质感等。
这些是传统人物,我的传统人物也是从传统的雕塑木雕石雕等里面发现和吸收造型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符号,用我的线条来表现出来。
这些都是五十公分的盘子,我这个线条是画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直接画出来的感觉会很生动。
我经常会跟学生开玩笑时说,我在景德镇五年只完成了我想要创作的20%都不到,我们可以不断的往前走,不断的从平面到半立体,到泥片成型,泥板成型,各种材料的结合无穷无尽的。
张景辉:
柯老从传统元素里面提取素材,进行新的建构。在后现代主义里面,有一种呈现方式是把传统元素重新建构,我认为柯老在这方面很了不起,因为呈现出来是图式很当代的,但是又很民族很个性。所以我认为今天所追寻的有三个很重要的元素。第一,是当代性,第二,民族性,第三,是个性。我认为柯老在这三方面做的非常好,他把民族的元素以及当代的理解方式进行有个人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认为是契合了,当今瓷画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家不累,柯老师特别累哈,在听的过程中大家都已经进入了一种沉浸其中的状态。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观众②:柯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很多材质和肌理包括一些不同的观念,最终是展现的自己观察世界的一种视角。
柯和根:
对,就是你观察世界的视角必须是多维的多元的,不要朝着一个点去看。就像孙悟空所说的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一定要有这种认识和眼光,学习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我在跟景辉开玩笑,我在班里面大概是中下水平吧,但是一年之后,我的水平获得很大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我会从班里面最优秀的同学当中去吸收营养,转化成自己的营养,从而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因为你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专业提升的幅度也不一样。
张景辉:
今天听下来,是非常受教育的一场经验传递,柯老师把他四十年对于艺术与材料的探求,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的进行阐述:发现与创造。大家还有想要提的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今天柯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
柯和根:
今天著名的收藏家也来了,对于我是个鼓舞。
张教授现在做的事情是在树立景德镇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必须大家来共同努力的。对于当代陶瓷的展望,年轻人的视角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年纪大的回到五十年前的时那种眼光,要保持一颗童心好奇,要有追求。所以说很多学生上过课以后,说上完我的课之后就没劲了,因为没有人像你这样的鞭打我和鞭策我,因为你催促他,他还能不跑吗?
我带的学生经常晚上是不能睡觉的,他们的作业四个礼拜要完成一两百张作业,我也不睡觉。所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和状态,为什么你要搞的好一点,因为睡的少一点,别人在睡觉你在创作,别人在睡觉你在思考,所以说你要获得提升,必须要有付出。这是建议大家必须有一种习惯,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因为你们很幸福,我们这个年代是知识贫乏的年代,你知道我们当时学素描是怎么学的,我们学素描是临摹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油画展的黑白照片,变成很小的画册,然后看里面的图片作为素描来临摹的,我们当时的学习很艰难,因为艰难,我们很珍惜,我们很努力,因此,我们也获得了很高的提升,现在你们是幸福的,怎么在幸福当中获得更高的提升,这是我对大家的一个希望。谢谢大家!
张景辉:
今天的活动即将结束,我们也做一个小结——柯老的作品呈现,并与大家分享了“发现与创造”这个艺术创作的路径,使我们大家更加明确了陶瓷材料在众多表现形式里面存着更多的可能性,并坚定了大家对于陶瓷艺术呈现形式的热爱,激励大家对陶瓷艺术未来的信心。陶瓷的语言、表现方式更开阔、需要创作者从陶瓷本体中寻找瓷绘语言,而不是把水墨画、中国画、油画简单地移植到陶瓷上。
瓷画将是一个独立画种,应进行平行性研究。
从柯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国画、油画、陶瓷本体语言的建构认知,并以多种作品的呈现形式中看出,他对陶瓷材料的驾驭能力,和新的图式建构,他的这种探求精神以及还源于材料本身的创作态度,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从本体瓷语出发,尊重工艺手段,但必须从工艺中走向艺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