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14年诺贝尔文学家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其代表作有《暗店街(暗铺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作者:叶克飞,专栏作家。
据说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都会有一大波装熟者滚滚而来,该作家的生平与作品立时成为显学。我不敢献丑,前几天看赔率榜,只见十几二十位热门者当中,近一半闻所未闻,还有几位只闻其名,压根没读过作品。因此,接到约稿通知后,心里不免七上八下,祈祷获奖者必须是个认识的才好。
获悉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奖,我立马擦擦一头冷汗,这下好了,不用装熟,还算挺熟。
早在那个如饥似渴、无书不读的中学时代,我就读过《暗铺街》,译者王文融,文字隽永简洁。那是译林出版社的译名,直到今天,我才通过微信朋友圈知道三联后来也有此作品的译本,译名为《暗店街》,而且这一译名似乎更为人所熟悉,因为早在1986年,此书的最初中文译本(薛立华版)便以《暗店街》为名。原来,一切只因我孤陋。
告别学生时代后,我对外国文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少。毕竟心有旁骛,诱惑日多,书越买越多,没看的也越积越多。前两年偶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青春咖啡馆》,也是莫迪亚诺的作品,购来读之,不似学生时代那般入神,足足啃了十天八天。
《暗铺街》不长,它以一个失忆的私家侦探为视角,让他去探寻自己经历但遗忘的过往生命,各种身份、经历各异的角色就这样出现在他的面前,隐约勾陈出一段动荡不堪的社会史。
从风格而言,很多人或会因为莫迪亚诺的获奖而为万年陪跑的村上春树叫屈,因为二人的细致风格颇有相似,隐藏于文字之中的寂寞情绪也有共通之处。书中那些乐此不疲的细节描写,那些门把手、木地板和旧墙壁,那些鸡尾酒的名字,时而跳出情节,将读者带至自己的回忆。
主角用剥茧抽丝的方式追寻自己的过往,他去了很多个地方,找过许多个人,通过陈旧的笔记本将各种线索勾勒成环,俨然一条生命来时的路。可是,找到又如何?一切都回不去了。
一个人追寻自己的过往,便是一个在路上的过程。你很难寄望这个过程有人陪伴,人生而孤独,大多数的事情也注定要由自己面对,包括寻找自己。这本书的种种设定,宛若我最喜欢电影类别——成长片,渴望与孤独并在,你甚至永远无法解答心中的疑问。
也许,正因为它很像成长片的缘故,作品的后半段频频写到孩子。比如那个抱紧皮球,沿着林荫道和商店橱窗奔跑的男孩,还有那个边走边哭、拐过街角的小女孩。也恰恰是后者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生命和孩子的悲伤一样,会迅速地消逝在夜色里。
暗铺街这个待寻找的地方,也许是一个隐喻吧。它与此前的种种线索一样,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但它同时也是别人生活的碎片,无足轻重。
在这种寂寞泛滥的情绪之下,真相反而不再重要,就像它在大时代面前的渺小那样。个体对集中营的恐惧,逃离法国的筹划,受骗后的被遗弃,冬日荒山中的侥幸逃生,在那个二战中的德占法国,并不惊天动地,也不稀奇。
这种隐藏在悬疑程式下的寂寞情绪,在同样不长的《八月的星期天》里同样呈现。我并没有这本书的中译本,只是从图书馆里借过,甚至淡忘了译者的名字。查了查资料,它诞生于1994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据说,这个版本仅印了1500册,在旧书网上价格高企。有识货之人说,这个译本远胜于花城版。
这本薄薄的小书,也以疑问开头,然后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摄影师在沙滩上邂逅女子希尔维娅,一见钟情。希尔维娅与未婚夫关系不睦,一次争吵后,带着未婚夫的珍贵钻石“南方十字”与摄影师私奔,这颗钻石据说会给人带来噩运。二人在尼斯寻找钻石买家,自称美国人的尼尔夫妇有意购买。在将要交货之时,尼尔将摄影师骗下车,与妻子、希尔维娅驾车离去。后来,摄影师在一张旧照片中找到了玄机,看到了假冒尼尔的保罗……
它的叙事风格,与《暗铺街》别无二致,当下与回忆交织,以逻辑和情绪铺排故事。它也和《暗铺街》一样,寂寞压倒了真相,以至于我抛开了悬疑,沉浸于那年夏天的种种美好。
—————————
“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
在中学时代读过《暗铺街》和《八月的星期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读过莫迪亚诺的作品,直到前两年,在我青春已逝时,得见2010年出版的《青春咖啡馆》。
《青春咖啡馆》这个稍显俗气的名字,却能俘获许多文青。巴黎、塞纳河、左岸、咖啡馆,这几个词的组合,不就是文青最爱吗?这个依旧不长的作品,讲述一个曼妙女子的生命。仍然有悬疑元素,那是女子露姬的身世来历与失踪,四个叙述者(包括露姬)都用了第一人称,讲述同一个人的故事。
尽管叛逆的露姬放弃了家庭,放弃了生命,但莫迪亚诺所要讲述的依然是成长吧?因为青春,露姬光彩夺目,可以吸引无数异性的目光,也因为青春,她得以经历世间美丑,最终选择离开。
在那个名为孔岱的咖啡馆里,穿着黑色大衣的露姬每天都固定坐在一个角落,默默抽烟,时而低头看书。在那个六十年代的巴黎,这样的女子固然是谜,但注定不是唯一。
毫无疑问,莫迪亚诺在回忆自己的青春。六十年代,恰恰是他年轻的时候。那个时代的巴黎并非如今,时尚与叛逆共存。无独有偶,我最喜欢的电影《四百击》也诞生于那个时代。
莫迪亚诺写这本书时已然老去。对于青春,他难免留恋,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从情绪中抽离,不动声色地记述着旧时光,不管是幸福喜悦,还是阴郁痛苦。他笔下的角色们就不会这样淡定,人们渴望知道露姬的底细,因而总是充斥着各种猜测,有人说她是富家千金,有人说她是情妇,可神秘过后,他们终于兴致索然——原来,这个优雅娴静的女子,只是一个不知道生身之父是谁、母亲在红磨坊混迹的可怜女孩。她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流浪,逃避自己的身世与家庭,不惜为此虚度光阴。可是,很多年前,我就读过这样一句话:“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
在这本书里,莫迪亚诺一如既往地沉迷于细节——这一定会让某些人为村上春树叫屈的——尤其是巴黎的一切,包括地名、街道、旅馆、咖啡馆等,以至于让我有一种拿着巴黎地图索骥的冲动。这当然也是一种情绪,就如《暗铺街》里对过往的追寻一般,寻觅着青春的印迹。
这所有所有的情节和情绪,以死亡为结尾。时光和一个人的青春就这样戛然而止,露姬在一次吸毒后跳楼了。莫迪亚诺写道:“她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裂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罗兰这样回忆:“时至今日,每至夜晚,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一个换我名字的声音。一个沙哑的声音。音节有些拖长,我马上就分辨出,那是露姬的声音。我转过头去,却不见一个人影。还不只是在晚上,在你不知道今夕何夕的夏日午后的那些休闲时刻也一样会发生。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像从前一样。一样的白昼,一样的夜晚,一样的地点,一样的邂逅。永恒轮回。”
这种对过往的追寻,最终化为一个书中的提问:“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会不知所措,甚至不知幸福究竟为何物。时光荏苒,有些情绪终究躲不开去,至于幸福,它也许只留在某年某月某日的那个咖啡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