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2日电 题:“冰立方”改造项目经理:解密“水冰转换” 严阵以待冬奥
作者 门睿
将游泳池改造成冰壶场,国家游泳中心是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运动场馆。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经理、“冰立方”冰壶场馆改造项目经理刘军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解密“水冰转换”“一馆三温”“绿色办奥”背后的科技密码。
图为市民在改造完成后的冰立方主场馆内进行体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水冰转换”直面挑战
“水冰转换”环节复杂,施工要求精细。刘军介绍,改造需要在排空水的泳池内搭设钢结构架体,上铺混凝土预制板、防水保温隔离层,再铺设冰排管制冰。配合空调、除湿系统,将高温高湿的水上运动环境调整为低温低湿的冰上运动环境。
由于无先例可循,改造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刘军表示,除技术难点外,施工管理也面临挑战。“为减少改造过程带来的不便,团队引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经过不断测试、培训,提高施工速度,基本实现了‘施工不停业’。”
目前“水冰转换”冰场结构施工时长从45天压缩至20天,加上后期制冰环节,30天即可交付使用。改造过程中,民众游览、运动活动仍能够照常开展。
2019年12月,国家游泳中心完成首次“水冰转换”。测试赛结束后,需要拆除冰壶赛道,还原泳池,记录实验数据。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原定国外专家无法到场指导。
谈起这段经历,刘军表示印象深刻。“团队在经历首次改造后,又根据视频记录反复学习,掌握了安装技术。虽然疫情突然,但团队并未措手不及,自主完成了冰壶场两次拆除、一次安装工作。”
“一馆三温”科技助力
冰面-8.5℃、冰上1.5米8~12℃、观众席16~18℃,在“冰立方”内部,实现了同一空间内三个温度区的划分。刘军介绍,这样的温度设置是为了在满足冰壶赛事需求的同时,兼顾运动员和观众的体感舒适。
“冰面温度通过制冰机、制冰管中的冷媒调节,冰面上方1.5米处温湿度由外围制冷机、除湿机、空调机组相互配合调整,再通过布袋风管送风到场馆内,观众席温度通过座椅下送风口控制。”刘军说。
由于赛场与观众席处于同一空间,如何用无形的“屏障”分隔不同的温度区成为挑战。“通俗地说,通过‘正负压’技术在冰场上部和观众席之间形成‘空气弧’,将冰场‘罩住’,从而分隔开比赛环境和观赛环境。”刘军介绍,这一方法经过了周密的实验,可以随时通过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对场馆内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
“绿色办奥”答卷优秀
刘军介绍,一直以来,奥运场馆的赛后再利用都是一项技术挑战,拆除场馆造成浪费,保留场馆则需要高昂的运维费用。“水冰转换”技术帮助国家游泳中心实现“夏季游泳、冬季冰壶”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是“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有力实践,目前正在其他类似场馆中推广。
为满足运动员备赛需求,“冰立方”除新建永久性运动员更衣室外,还增加了由废弃集装箱改造而成的临时运动员更衣室。“这一设计有效地节约了成本,赛事结束后还可以将集装箱移动到其他地方,改造成咖啡厅等场所,环保节能。”刘军介绍,赛事结束后,临时更衣室所在空间将腾退为停车位,解决民众来馆停车问题。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期间“冰立方”场馆运营的技术支持,刘军和团队成员已进入闭环管理。“经过三次完整的‘水冰转换’测试,我们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有把握。”他表示,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队正充满斗志,严阵以待赛会开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