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自古人懂得用玉开始就非常珍惜玉料,丝毫不浪费。不管是玉璞的切割,还是进一步的深加工,我们都可以根据出土文物可以判断出良渚时代有一批能工巧匠,堪称工艺大师。
玉璞运回玉作坊后,玉工匠必须根据玉质情况进行设计,按其大小,形状和玉色制作所需的玉料,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开料”等。专家学者们依据出土玉器上遗留下来的加工痕迹和弃留的边角玉料,来推测当时玉料的切割方法和工具。目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见到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采用此法剖玉,不过这种办法比较耗时、耗力,在原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
第二:砣切割法:砣,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
第三: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此外,良渚文化许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浅的,如玉琮、玉璧、玉锥形器等,这就需要钻孔和打磨的工艺了。
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良渚文化时期钻孔除用石钻外,可能发明了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的工艺,并有实芯钻、管钻等方法。
实芯钻孔较原始,难度也较大,一般只能施行于较薄的部位或较小的孔,钻具可能近于今日的土制木工钻。良渚文化时期已发现的多件管钻遗下的玉芯可作证明,但有关管钻工具的争论较多。有的认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钻,有的认为先钻小孔而后扩大,有的怀疑当是金属工具所为,也有的认为这种钻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锋利的小石刀片,钻具整体与今日的套筒式钻刀近似。另外,从许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钻孔后留下的玉芯上还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当时对器物钻孔时是在器物的两面同时进行的,这样可以减少玉器受力面的压力,从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损破裂。
“打磨’是将己割截好、钻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良渚文化时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将玉料固定,用砺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另外一种是将砺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砺石上打磨。这实际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时,也将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迹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于割截痕迹较深而保留下来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见不到前几道工序的加工痕迹,这便是打磨的结果。
精湛的工艺,可以看出,良渚时代的玉器生产者匠心独运,不愧是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