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的窗帘被猫拽坏了,请了装修师傅来修轨道。边干活边聊天,他听说我在报社工作,一下敬仰起来,说哎呀你是文化人啊。
我说谈不上。做媒介这个工作,和装修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体力活,都是为了吃饭。本来我还想说说新闻理想什么的,但看师傅满头大汗,我在旁边抄着手,没好意思说。师傅觉得我是谦虚,接口说,记者嘛,就是文化人。你看我们村,年轻人都进城,有点文化学习好的,全当记者了,剩下不行的,男的就搞装修,女的就当小姐。
这话说的,好像世界上就三种工作似的。这也是我头一次听到有人把记者、装修工、小姐并列在一起比较。后来杂七杂八聊了很多,但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刻。
这么比似乎没什么不好的,因为现在的新闻报道强调快,就跟狗熊掰棒子似的。今天的热点,到了明天就会被遗忘。总的来说,当记者可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求勤快、胆大心细、能吃苦,有这几条,门槛就算过了。这么讲吧,学新闻的,不一定干得了别的专业,但学其他专业的,一定干得了新闻。所以,很多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都会首选媒体做跳板。一是可以熟悉这个城市,建立人脉;二是还能有点优越感,苦中作乐。
这和十年二十年前不同。那时候,当上记者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要是在商店里和黑心老板发生冲突,拿出记者证,对方立刻认怂。在火车上,拿着记者证能上车,上车找车长补卧铺,车长真当个事去办,一般都能解决,除非卧铺真没了。要是现在这么干,所有人都会笑,弄不好还会报警说你敲诈。
曾经的这种特权,来自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尊敬。当时坐在小酒馆里,记者们讨论的都是什么呢?小到一篇报道采写的经过得失,大到中国前进改革的方向。年轻人想的也不是混饭吃,而是想自己如何去做媒体。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国家进步的一个推动力,个个铁肩担道义的样子。这种激情来自老报人的言传身教。当时我刚工作没多久,是新手,写了稿子,立刻就有报社的老记者给我打电话,跟我认真地讲,这稿子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时候稿子写得不理想,部门老编辑就让我踏实下来修改,直到我改得想吐,表示实在改不动了,他就会把稿子拿过去,自己重新写一遍,然后让我对比。稍微出点彩的,就会有人贴到评报栏里,写上点评,全报社的人都能看到。这些编辑记者当时都是大名鼎鼎,但和我都不熟。
这种热情曾经延续了多年,我在几家媒体工作过,当年接触的实习生,已经有三个成为总编辑,一个成了很著名的记者,一个成了知名的主持人。
这和现在的实习生不一样。现在的实习生,能按时完成报社交给的任务已经算是优秀,能动脑子的、真想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的,如凤毛麟角了。大多数觉得,媒体只是跳板。要在一个城市立足,总得有个起点吧。
尽管那个时候记者有不少小特权,不过真正的大腕儿记者从来不在外面亮记者证。不是不能亮,而是觉得这是欺负人。大家更愿意微服出访,和普通人一样,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生活(意识里是真把自己当干部)。
现在媒体人爱亮证的多,可越来越被人瞧不起,原因有很多。比如新媒体发展了,自媒体发展了,人们就不爱看报纸了。以前地铁里的人,都爱买份报纸看,现在全玩手机了,不是看鸡汤就是玩游戏。比如管控很严,调查报道(以前叫深度报道)费力不讨好,大家就只好在快上做文章,拼速度,想用速度去避免内容同质化,记者们几乎没有机会去深入一件事,蹲守上几个月去做调查。房子限购、汽车限购,让支撑纸媒的两大广告支柱坍塌了,等政策放宽,广告商们都瞧出新媒体的好来,全不投纸媒了,让媒体的经济陷入困局。于是,人才流失增加,从业人员的素质、心劲儿都掉了下来。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些难以为继,一些勉力维持,办得好又挣钱的并不多。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记者分三六九等。这个行当能让人变得猥琐,也依旧能让人变得优秀。完全看从业者本身,图的是什么。
前一段,有个不是记者的朋友过了把记者瘾。她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演员,俩人还正儿八经聊了,于是认真写了专访,几千字,发给我。模式就是专访明星的模式,都是从媒体上学来的,而且学得很到位。她问我能不能找地方发表,这让我很为难。我对内容没意见,但觉得以粉丝的态度去写明星,不是规范的采写方法,而且,找人发稿,尤其是娱乐圈稿件,还这么长,是个极为痛苦和丢人的事――因为对方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收钱了。所以,这个要求我拒绝了。
朋友自己后来找到当地媒体,果然,人家问她要钱。她这才恍然大悟,圈子原来是这样。
很多话没法细说。本来我想说的是,就算你想进入媒体圈子,试着当一名记者,也不要拿娱记当起点。不是说娱乐圈不好报道,而是大量的娱记把名声败坏了。发稿要钱是一条,捕风捉影又是一条,搬弄是非再算一条。比如前几天郭美美案开庭,某记者居然写出了“郭美美案开审,林妙可爸爸抢新闻”这样的东西。林妙可爸爸是摄影记者,去工作而已,把这事扯到标题里去误导读者,有意思么?
娱乐圈里有很多可写的东西,比如电视剧、歌手、大型综艺节目是怎么运作的,内部规律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抄袭、枪手这类现象,明星们为什么负面新闻这么多,内在有什么原因,等等。可惜,这么多年,此类报道很少,多的就是八卦、小道消息。这些,美其名曰读者爱看。可读者不也是媒体培养的吗?
早年间这个圈子我也进去过一段时间,的确很降人格,受不了就划清界限了。不拿钱,别人使唤不动你,觉得你不仗义、各色。拿钱了,别人就有权对你呼来唤去,真拿你当丫头雇工使唤。难怪那些娱乐单位的企宣,张嘴闭嘴就谈什么时候炒作什么时候宣传,什么时候上纸媒什么时候消负面,搞得自己能操纵全国媒体似的。需要的时候,招来大把记者,不需要的时候,到处骂记者无良,内心是绝对瞧不上记者。难怪影视作品里老把记者描述得跟苍蝇似的,都是二缺鸡贼,因为他们接触的人就是这样,确实低贱。
真正想当个好记者从哪里起步?应该从社会新闻、社区新闻开始。多跑案件、突发,多去现场,多练练说话提问,学习如何把陌生人变成向你掏心窝子的人,发展线人、学会观察,慢慢地就会觉得可写的新闻写不完,实际上就是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这些都是基础,本领具备了,就可以想办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跑口,政府机关部门什么的。两个领域跑完,立马就明白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知道不同阶层的思维模式的不同。不会当愤青了。接下来,可以当某个领域的专业记者,逐渐变成这方面的行家。当然,就记者这个行业来说,最高端的还是调查记者,追根溯源写深度报道的,采写过程就是人品和各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最显功底。
只是,这个培训周期需要时间,往往得三五年到十年以上。现在的媒体往往没这个耐心培养,基本抓来一个人就用。而调查记者又实在不好当,丢饭碗的、啷当入狱的也有。很多媒体人,本来很不错的,干到一定程度就跳槽改行了。没有力气担风险,又不想同流合污,那就走呗,哪哪儿TV不都离职潮了么?其实只是媒体离职潮的缩影。有几个月不去单位,就会发现熟人又少了很多。
大量的人才流失,造成了行业整体水准下降。
可是,很难想象一个正常社会不需要记者,因为不管是官还是老百姓,人们总是需要真实的信息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实的声音,那不就变成朝鲜了,欺人以及自欺,迟早崩溃。所以,记者这个行业永远有社会需求,消失不了,不管稿子是发在纸媒还是互联网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行当还真和装修工人、小姐差不多。
前些日子中学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小孩快高考了,特想考新闻专业。同学就问我的意见。
我说:不建议考新闻,去学点别的有用的吧。学成了,也能当记者。不过,记者这个行当,要么别沾,沾了就往好里当。还有,千万别当娱记。
那时候都喝得差不多了,也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我想应该是明白了。
(本文原标题:《记者的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