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跑线上,贫民子弟一输便极可能是一生
受过早期教育的贫民子弟比没受过的,人生处处风光好
2010年,上海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名扬天下。起因是他们参加了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全部75个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一。 一片欢欣鼓舞下,有个细节当时几乎无人提及――接受过1年或1年以上学前教育的学生,分数比没接受过的要高出足足10%。后来,这个案例写进了世界银行为中国所作的一份报告――《中国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打破贫穷的代际传递与改善未来竞争力》。报告分析,这说明中国可通过普及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服务提高人们的素质。
遗憾的是,中国内地几乎没有关于儿童早期教育对于人生影响的研究,学界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传统的义务教育等问题上。上海中学生研究是一个无心之果,并非针对性的,也无从深入分析了。
现象必有原因,我们只好借鉴国外的经验来说明。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发现,进入小学之后,富孩子要聪明灵活得多,难道贫富鸿沟也造成了智力差距么?美国学者们在几十年前开启了探寻之路。1965年,一个叫作“佩里学前教育项目”的实验在美国密歇根州进行。参加实验者为123名低收入非裔家庭的儿童。学者们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3―4岁时接受学前教育,另一组则“放养”。然后他们等孩子慢慢、慢慢长大,隔几年回访一下。一路比较到40岁,结果太惊人――不管在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还是人生境遇上,受过学前教育的这一组都是活脱脱的“人生赢家”,碾压后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犯罪率上,受过学前教育的这一组也要低得多。如下图:
总结起来,于个人发展而言,不说出人头地,学前教育起码给予了人“小康生活”和逃离贫穷的更多可能性;于社会来说,学前教育除了帮助培养人才而外,还降低犯罪率,维护了安宁。
早期教育兹事体大,影响贯穿人的一生,比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都厉害
佩里项目是研究人力资本的绝佳样本,经济学家又岂会放过。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200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他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折算投资回报率。投资,自然是那一年的早教项目投入资金。回报,则是实验参加者为社会创造的税收等裨益与因犯罪率降低而挽回的社会损失之和。结果发现,每投入1美元,收益有8美元。投资回报要比小学、中学、大学都高。于是,教育领域有了个著名的“赫尔曼曲线”,如下:
佩里项目并非孤例。多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做了类似的探索,而得出的结论都指向:学前教育对于贫民子弟而言,投资回报率会非常高,乃至是各阶段的教育里最高的。
究其原因,人的大脑在6岁前以惊人速度发育,这时候输了,代价自是惨痛
关联性是夯实了。原因,经济学家可就说不出来了。得神经学家们出场。去年春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了一次神经学科讨论会,参加者是16位来自神经科学不同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大会输出了一份名为《培育更好的大脑:儿童早期发展新前沿》的报告。结论为,“在刚出生头几年的大脑中,神经元以每秒700―1000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连结。这些早期的神经突触连接形成了神经可塑性的基础,继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终生的学习和适应变化能力,以及发展心理弹性的能力。这种科学证据突显了关爱、健康、营养和刺激对所有儿童,尤其是处于逆境的儿童的重要性 。”并且,“干预越早越好”。关爱、健康、营养都不难理解,刺激又是什么呢?主要指的是儿童早期和父母、看护人、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儿童大脑发育关键期,假如缺少了适当的教育刺激,对人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贫民子弟在起跑线上先天后天都不足,得进行补偿教育,弥补鸿沟
贫民子弟连起码的营养和家庭关爱都缺失,更不用奢望任何早期教育,处境糟糕
导语提到的《中国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显示,贫民子弟营养差,发育滞缓,缺少情感支持。而另一些研究也发现,这个群体学前教育(包括家庭和学校)极度缺失,先天后天都成问题。就算能够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学前班,也是极其山寨的,幼师几乎没有受过任何的系统培训,目的不过是把孩子给“看管”起来,免得乱跑出事。一篇名为《起点上的差: 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的论文介绍,从吉林省长春市选取城乡学前班5.30至6.99周岁的儿童各89名,进行个别测试。结果发现:农村儿童在除发音控制运动以外的动作技能发展领域优于城市儿童,而在学习方式、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言语发展, 以及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显著落后于城市儿童。类似研究结果也都呈现出这样的结论。而这篇论文的建议是:政府应对农村儿童实行补偿性学前教育,改善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条件。
对贫民子弟进行补偿性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公平,该从起跑线补课
前文提到的那个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启发了美国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十分地重视对贫民子弟的早期教育投入,以此来弥补差距。而专门针对困境儿童进行的,克服早年生活环境影响,帮助其减少日后课业、学习困难的教育措施,叫作补偿教育。
如同跑步,枪声响起,别人往前跑了,贫民子弟却还在奋力挪开自己面前的石头,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踢不动。这就得由外界来帮忙。有补偿才会有公平,才可能脱离代际贫困的循环。而我们常提的义务教育也好,高考也好,并不专门为他们而设,是对所有人的一视同仁。
别说发达国家,就算牙买加等国都有系统的补偿教育计划,中国也不该等了
世界银行的报告里专门举了牙买加的例子。联合国开发署有个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人类发展指数,最近一次,中国列91名,牙买加97名,分数在伯仲之间。不过,若只考察补偿教育,结果大不同。因该国有一个面向弱势儿童的项目――针对发育迟缓的9―24个月大儿童,除了营养补助而外,牙买加政府安排社区医疗工作者每周要进行1个小时的家访,通过游戏活动增进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后续跟踪发现,项目中的儿童在认知和教育成绩上改善明显。而除了牙买加,巴西、智利、墨西哥、土耳其等多国在补偿教育方向都有所行动。针对儿童的营养补充上,中国已经有了规划和行动,可在教育激励上,确实落后了,只有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有覆盖范围很小的山村幼儿园计划。
补偿教育讲究穷人的归政府
对6岁前儿童的补偿教育,投入小、回报大,政府管得起,也应该管
补偿教育做起来不难。针对3岁前的孩子,是培训他们的父母等看护者;面对3―6岁的孩子,则是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幼儿园教育。
3岁前是培训带孩子的人。比如,牙买加的补偿教育计划,是安排工作人员去培训母亲。因为带孩子的人要学会如何陪伴孩子,和孩子说话,这对刺激儿童大脑发育,发展语言能力尤为重要。同时,还需要安排必要的社区支持,让小朋友们有机会一起玩耍,对其日后适应社会很有好处。
3岁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机构教育。幼儿教育很神奇,怕少也怕多,需要刚刚好。例如那些流行的双语幼儿园,不仅无用还可能有害,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掌握好母语是压倒一切的,灌输得太多,反而可能搞混乱了。并且,也不需要学习过多的技能,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曾经做了一个关于17个国家和地区的幼儿教育研究,在所有国家中,4岁时就进入以自由活动为主的幼儿园的儿童,与进入预先学习如算数、识字这样的幼儿园的同龄人比,在7岁的时候语言文化成绩要高得多。世界银行的官方报告里也是这么说的,“大多数儿童都可以在每年9个月,每周15至30小时(即每天3至6小时)的学习活动来获得认知能力。减少以中心为基础的服务时间可以降低成本,通过使用同一套设施,甚至任用同一批老师,可以安排两个班次,可以接纳更多的儿童入读。”而好几个国家的例子确实都花费不多。
总之,早期学前教育该是这样的,穷人的归政府,要补偿,求公平;富人的归市场,变花样,谈满足。可目前的情况是倒过来的,本身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补贴就少,还多给予城市里的公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当然不是给穷人孩子开的。雪中送炭比起锦上添花要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