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亚新闻网南京 肖鸿敏13电
“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5月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
“周秦汉唐经典的形成与诠释”青年学者论坛由复旦大学罗剑波副教授主持,周秦汉唐是经典形成与诠释的重要时期,由“周秦汉唐经典读书会”主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的与会代表孙少华、徐建委、童岭、林晓光、程苏东、罗剑波分别从经、史、子、集不同角度,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复旦大学陈尚君、汪涌豪、陈引驰、杨明、戴燕和苏州大学马亚中等先生作为评议人应邀参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孙少华副研究员《经典文本的“记录传统”与“诠释义法”》认为,经典文本中的“互见文献”,同中有异,体现出一定的“记录传统”特征;而诠释作为文本接受与传播的形式,也有其特定的内容、形式、途径、功能与过程,可以将其视为“诠释义法”。在他看来,所谓“记录传统”,就是在中国文化史这个大背景下,各家各派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中华文化的基本传统,并将这种传统记录、反映在个人的著作中。有一些看似雷同的文献材料,因为不同的记录风格和目的,其性质与目的也有很大差异。由于时代久远与文化差异,这些材料在后世研究者眼里,往往是“同”大于“异”。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看,这些材料就往往形成范式或惯例,从而呈现出“学术传统”的特征。这种认识,有助于正确理解文本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进而对“疑古派”或“信古派”、史源学或“史料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后世出土的汉代六艺文本,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多有不合。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徐建委副教授《<汉志>的性质与古书的面貌:以六艺经本为中心》认为,当新的出土文献面世之时,学者总习惯于按图索骥,为其寻找《汉志》目录中的对应书籍。不管是否存在真正的对应,这种做法就学理而论是错误的。原因在于《汉志》乃刘向校书之新书目录,非未央宫旧藏目录。而《汉志》遵照中心与边缘的原则,以六艺为中心做了知识的区域划分,然后每一部类大体按照“作者”年代的先后排列文献,构成了上古图书的年代序列。但这个年代序列,并不能有
效的概括西汉之前的文本的历史,因为纸面上的古书,并非就是之前存在过的那些。
南京大学童岭副教授《在南朝旧都读北朝故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以为,将十六国北朝的文学,置于南北文学发展、贯通的视野下进行考察,虽然是一句俗话,但真正在研究中做到、做好这一点难度依旧不小。而研究十六国北朝文学,随时都要保持一只“南朝之眼”,反之亦然。该文还举出了斛律金家族与《慕容垂歌辞》等例。十六国北朝的建立者,虽然种族不同,但在某些层面上,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合而视之为相对于“南”的“北系”,亦无不可。同时,童岭介绍自己正在翻译内田吟风的《北亚细亚史研究》。
浙江大学中文系林晓光副教授《追寻中世文学经典的原初生态》以《神女赋》与《闲情赋》两个亲缘谱系之间的共生关系为证,认为中世文学经典作品,其实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进而认为,复原经典从原初生态中的成长过程,在对比中确认其类性与个性之所在,尊重其作为经典对后世文学的辐射力及文化意义――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却又互不相同的三个层面。在这样综合多维地进行理解以后,也许我们才能说,可能对中世文学经典获得一个较为完整和动态的深层理解。
北京大学程苏东博士《经学研究中的“信”与“疑”》以为,在经学研究中,面对大量的经传说解,选择“信而好古”还是“无征不信”,成为界定阐释者自身立场的首要分野。以“信”与“疑”为界,可以将中国古代的经典阐释学划分为两大阵营,而近代以来“疑古”、“释古”、“信古”三派学术势力的消长,以及近年来围绕“走出疑古时代”及其质疑者的批评,可见“疑”与“信”仍然是困扰当代经学研究乃至整个经典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值得进一步展开讨论。
“折衷”是、刘勰论文的主要思维模式与操作方法,亦是《文心雕龙》所以成为“体大而虑周”的文学批评名著的重要原因所在。刘勰对于前世作家、作品的品评释读,多由此出发又贯穿始终。以往学界对于刘勰之“折衷”虽有关注,但多是纠缠于对其思想渊源的考察,复旦大学罗剑波副教授《折衷:刘勰释读、品评经典的重要视角――以<文心雕龙>屈赋评为中心》则重在揭示刘勰“折衷”的具体操作方式,以为必须充分重视刘勰本人所叙说的对对象所作的“擘肌分理”的过程。如以其对屈赋评为例,所谓“辨”《骚》与经异同,并进而重在认定屈赋“变”的价值,其背后均有着充分的考察,由此其持论与旧谈、前论或同或异,也即“势”、“理”之必然。
评议人刘跃进、陈尚君、汪涌豪、陈引驰、杨明、戴燕、马亚中逐一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对“周秦汉唐经典读书会”的形式、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希望读书会学者能够在研究深度、方法上有更新突破。刘跃进先生则希望读书会能够倡导一种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文风和学风。
“周秦汉唐经典读书会”是2014年4月份由《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先生倡导,孙少华、徐建委、罗剑波、童岭、林晓光、程苏东六位学者发起成立的青年学者读书会,目的是以先唐阶段经史子集之经典文本为个案,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从而在反思与继承20世纪学术研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21世纪学术研究的新路径。第一、二期读书会已经分别于2014年4月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的文学史观和文本的复杂性问题。第四期读书会,拟于今年12月份左右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