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实习记者 王宁、关郁凡临夏报道
在广河县一处孵化平台扶贫车间裏,身着民族服饰的女工们正低着头,生产一种民族服饰─礼拜帽。车间内,几十台正运转的电动缝纫机几乎没有噪音,专心工作的女工们丝毫未被参观者打扰,短短几分鐘,一个礼拜帽半成品就在巧手和机器的配合下出现了。
“前店后厂”解决就业难
记者留意到,车间工人以家境贫困的家庭妇女为主,她们之中年龄较大者有之,文化程度不高者亦有之。有的人因病因残无法外出打工,有的则因家中有年长者或幼童需照料而只能留守。因此,这些贫困群体以往一直面临就业难、增收难、脱贫更难的问题。不过,当地“电商+扶贫车间”的平台模式令这一切彻底成为历史。
令记者意外的是,营建该平台的是两位80后和一位90后。数年前,这三个小伙子在浙江义乌习得“微谷”模式后,立即想到与家乡扶贫工作结合,如今成功“蹚出”一条扶贫新路。80后小伙儿王俊说,“我们的孵化平台,是‘前店后厂帮带贫困户’模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本地实际情况,每位贫困户平均每月可得到2000至3000元收入,最高的单月可拿到5000元”。
“村民富了 笑容越来越多”
学子们本次走访的广河县是甘肃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广河县近年抢抓“精準扶贫”、“精準脱贫”机遇,积极打造“扶贫车间”,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为依讬、企业带动为支撑、车间培训为抓手”的“就近就业”扶贫新路。
广河县商务局局长马俊祥向学子们介绍道,广河模式起步於2015年,当时销售额约4000万元,通过这几年的平台搭建,线上销售额持续攀升。到去年末,线上销售额已达1.55亿元。《中国电子商务报告》率先将这种独到的扶贫模式定义为“广河模式”。据了解,“广河模式”如今已成功孵化10多家个人组织,并形成“互联网+电商+精準扶贫+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全链条模式,真正实现了“先富带后富”。
“曾经,甜醅子、黑枸杞、红枸杞、冬虫夏草、特色油炸民族食品等广河特色食品都深受‘酒香也怕巷子深’之苦,眼睁睁看着他们窝在家裏。”王俊说,如今借助新的脱贫模式,我们的产品已经远销四方,村民富了,腰包鼓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王宁、关郁凡临夏报道:学子们在临夏广河县一处电商孵化园参观时,偶然看到一个不起眼的车间,车间内排布着一个个格子间,女工们正娴熟地操作手中的活计。当记者想拍照时,却被现场工作人员制止,原因令记者大感意外:女工们手中看似普通的零件,竟是为华为公司生产的手机防水插线口。
“我县引进江苏国泰科技公司,组织贫困户妇女在‘扶贫车间’生产加工华为手机防水USB接口。”广河县商务局局长马俊祥自豪地介绍,全国替华为生产手机防水插线口的车间只有2个。
电商的快速发展为广河县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除了电商创业孵化园以外,当地已建成9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0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这些电商平台让广河的裘皮服装、甜醅子、牛羊肉、油炒麵等特色农产品搭上快车,销往各地。此外,广河县还建成11个“电商扶贫加工车间”,带动逾1500名妇女从事小型加工,5000余人通过电商就业创业,大批大学生、返乡青年、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田文倩临夏报道:自2018年3月,临夏州政府开始对当地农村进行环境改善,计劃历时三年。此计劃会将土墙改建成混凝土墙,并在新墙体涂绘特色图案,还将增添农村博物馆,设立文化广场,让农村妇孺有地方歇息遊戏。
临夏州积石山县酸梨村村民杨永霞表示,以往本地小学教育学费是80元(人民币,下同)一年,但家裏一直交不起钱。现在本地环境有明显改善,各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有了起色,更多小孩获得了读书的机会。
学子们还了解到,参与环境整治也是村民打工挣钱的好机会,经营农家乐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选择。据介绍,农家乐主要菜品以家常特色为主,食材是无农藥的玉米、土豆等。如今,村子已从每人年均收入月5000元,逐步提升到了10000元。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锺慧婷临夏报道:在广河县电商孵化园採访时,一些学子於此处“痛快”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草鸡生态蛋”。提供这一美味的正是甘肃穆雅清生态食品开发公司的快闪店(Pop-up shop),该公司是以“绿色养殖”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其目标是打造正宗清真食品品牌,“草鸡生态蛋”就是其主打产品之一。
面对美食,香港的“小饕们”完全失去抵抗力,纷纷拿起小竹籤逐一品尝,并对美食大加讚赏。来自香港大学的陈红月在大快朵颐后坦言,鸡肉的味道与在香港吃到的有很大不同,皮和肉的口感均非常紧致,没有普通家养鸡那麼多的肥膘,生态蛋的蛋黄唇齿间回味更香浓,“我发现这些食品都只用了最基本的调料,我们尝到的是自然的鲜味。”
在孵化园特色商品陈列区,齐家文化极具中国风的皮毛及马甲,吸引不少学子。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前店后厂”製作的毛皮、马甲等,除了达成就业扶贫目标外,亦将齐家文化传扬到更多地方,“我们的皮毛马甲已连续四年蝉联线上同类产品销量冠军”。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陳紅月臨夏報道:學子們日前造訪了位於積石山縣的甘肅拓奇實業有限公司,參觀其「扶貧車間」。據公司負責人介紹,隨着「扶貧車間」首期在今年4月正式投運,當地家庭婦女的就業問題很快便得到解決。
「扶貧車間」目前有176名員工,其中建立檔案卡的有57人。27歲回族婦女李哎米乃已在車間工作兩個月,此前並無其他工作經歷的她只是負責在家照顧孩子。她告訴大公報記者,上班前車間對員工進行培訓並提供每個月2000元的保底薪資。「三個月後,除保底工資外還將增加計件工資,屆時即便是普通員工,月薪也能拿到3000多元」。
記者在「扶貧車間」看到,各工位被全自動吊掛流水線環繞,自動化技術在替代部分人工的同時還可生成二維碼,讓消費者追溯到每一粒扣子的縫製者。甚至當趕工不及時,自動化設備還將予以警示提醒。全自動化流動線的應用,使車間的整體生產效率提升40%。
據了解,「扶貧車間」涉及服裝服飾、布鞋加工、中成藥產品等多個領域。除供應8個門店及少量線上銷售外,90%的服裝出口日本,最遠銷往歐美。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廖渝敏、才讓道吉、高梅君臨夏報道:連日的山雨泥濘了不久前才硬化的馬路。馬世忠牽着妻子的手,站在村口眺望着綿延到山腳的霧靄,好像在期待着什麼。
馬世忠迎上停在路邊的公務車,下來的正是他一直等候的臨夏州中醫院醫療保險辦事處主任馬岩霞。馬世忠已不記得這是馬岩霞今年第幾次來他們家跟進扶貧情況了。
馬岩霞帶着從香港浸會大學過來採訪扶貧工作的廖渝敏,親身體驗臨夏市安集鄉定點扶貧工作。
馬世忠和妻子新婚後產下的第一胎在三個月後不幸離世,還沒翻過年頭,妻子的父母也相繼離世。巨大的變故讓妻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從此生活不能自理。
馬岩霞第一次見到馬世忠是2017年全面扶貧政策落實的關鍵年頭。在馬岩霞的幫助下,馬世忠一家的低保補助金每個季度可以多拿一千多元的補貼。當得知妻子可以在醫保政策中免費就醫時,馬世忠流淚了,多年來縈繞心頭對妻子的擔憂終於有了寄託。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楊嘉暉臨夏報道:在甘肅積石山縣柳溝鄉陽山村的一處開闊草地上,一群雞正在悠閒地「散步」。你可能以為這裏只不過是一座普通的養雞場,殊不知這裏還是一座光伏發電廠。這種被稱為「太陽能農場」的光伏發電廠開啟了「光伏+農業」的新經濟形態。
積石山縣陽山村地處甘肅西南部,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西南高、東北低,地勢開闊平坦。這裏全年日照時長達2323小時,屬於中國日照時數較多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這裏不僅是天然的農場更是建設光伏發電廠的絕佳場所。
此前,國家有關部委曾發文指出,在光照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光伏扶貧。積石山縣發改局副局長李寶玉介紹說,今年將在當地柳溝鄉和劉集鄉建成聯村光伏扶貧電站9座。由於光伏發電站的所有權在貧困戶手裏,這樣一來光伏發電不僅為當地貧困戶省下了電費,剩餘的電量還可以賣給國家電網,帶來經濟收入。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孙茂宁兰州报道:“高大上”的科技公司与“接地气”的脱贫攻坚工作,经深度融合后,在陇原大地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学子们从中国电信甘肃万维公司获悉,在“互联网+”平台战略化建设持续推进下,该公司的“精準扶贫大数据平台”作为全国首个精準扶贫大数据平台,已覆盖全国逾50%贫困人口。
“透过平台,可以看到甘肃省自2013年‘建档立卡’开始,到现在全省的贫困县数、贫困村数、贫困户数、贫困人数,及各贫困户致贫致困成因与对应的精準扶贫政策等全部信息。”据工作人员介绍,利用大数据平台管理精準扶贫数据,可实现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精準扶贫数据一键调度和管理,政府决策者在平台帮助下,可更有针对性制定政策,甚至能达到“一户一策”精细化扶贫服务与管理。
据介绍,“精準扶贫大数据平台”将助力当地政府实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此后,上述平台将转型致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特色产业’到‘乡村文明’,从‘政策宣讲’到‘民情直通车’”。
港人“无牛不欢”。从日本和牛到美国安格斯牛肉,港人差不多品尝过全世界各种牛肉。不过,有种高品质的牛肉却鲜为港人所知,它就是来自甘肃省甘南地区的牦牛。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参访团日前赶赴甘南州的安多集团,为香港食客一窥究竟。据介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牦牛,喝雪山融水、吃天然草料,甚至还有冬虫夏草等珍贵中草藥,其肉质、营养远超其他牛肉。安多集团董事长王志荣说,安多牦牛已在内地打开市场,未来将考虑销往香港,同时,随着兰州牛肉麵“走出国门”,安多肉品已随之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大公报实习记者 廖渝敏、高梅君、才让道吉甘南报道
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重金属、抗生素污染机率很小,它们喝雪山融水,吃天然草料,甚至还有冬虫夏草等珍贵中草藥。记者在安多集团品尝到正宗牦牛肉,入口即有浓郁的牛鲜味,细细咀嚼便觉肉质紧实,甚至能品出一根根粗粝纤维。
据安多集团董事长王志荣介绍,牦牛肉钙含量是黄牛肉的数倍,磷含量是黄牛肉的十几倍,藏区汉子大多身材健硕,与他们从小食牦牛肉、喝牦牛奶有关,“从食疗角度看,牦牛肉具有补气、滋阴、安神的好处,所以是甘肃的名物,相信也会受到追求健康的港人的欢迎”。
甘肃“名物”冀登港人餐桌
“哇!好好食,香港吃到的‘翻版兰州牛肉麵’与之相去太远。”尝过牛肉麵的学子无不交口称讚。兰州日均食用牛肉麵达100万碗,因此麵馆对牛肉质量十分看重。
为打开牛肉麵市场,安多集团先后取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清真食品Halal国际认证等国际质检认证书,“现在牛肉麵销售到哪裏,安多牛肉就跟到哪裏。”王志荣笑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像金味德这类连锁牛肉麵馆已在东亚、欧美地区设门店。他续称,有“中华第一麵”美誉的兰州牛肉麵已走出国门,成为兰州经济、文化、历史传播大使,安多牦牛肉亦伴着兰州牛肉麵走向世界食客的舌尖。
售价翻十倍 牧民生活有改善
谈及“公司会否为迎合市场需求而扩大产能”时,王志荣强调,公司并不打算扩大产能,现时的草原牲畜承载量经过严密计算把控,“若过度放牧,无异於竭泽而渔”。他直言,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不少利润优先的企业会扩大产能,“用最少的地方养最多的牛”,更有甚者会用化学饲料餵养肉牛,“我们常吃的黄牛不用两年就能长到800甚至1000斤,但牦牛四五年才能长约200斤肉”。
“虽然牦牛饲养时间和成本高企,但甘南安多集团宁愿产量少,也要质量好。”王志荣直言,最希望看到牦牛在辽阔的大草原吃最天然的草,不催生养到适宰岁数才送去加工厂,“我们要为顾客送上最健康的牦牛肉”。他续称,集团发展壮大同时,也积极致力地方经济整体发展,“原先一头牦牛售价仅约1000元,如今随着牦牛销售市场不断扩大,一头牦牛已经可以卖到过去十倍的价格,牧民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潘蔼楹甘南报道: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学子们正兴致勃勃地“扫货”。牛肉是港人最锺爱的食材之一,学子们在安多公司有幸品尝了地道的牦牛肉製品,令港生们回味无穷。参观结束后,货架上的产品已被抢购一空。
经加工的牦牛肉“变身”一系列的美味:手撕牦牛肉、牦牛肉酱、风乾牦牛肉(见圆图)……品类丰富不胜枚举,鲜美滋味亦无法用言语描述。学子们一边细细品味,一边分享着各自的心得:“特辣的牦牛肉酱要送给闺密,蒜蓉味和高原菇口味的留着自己享用,火锅底料一定要与父母一起打边炉。”他们分享着返港后的计劃,并期望未来能在香港超市买到这裏的牦牛肉製品。
除了品尝休閒小吃,安多集团还特设“牦牛宴”,让学子们体验真正的藏餐及藏族文化。学子们大饱口福之余纷纷感叹,希望能有机会再次感受独一无二的藏族文化。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黄启彦甘南报道:《莊子》中记载了厨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后世便流传“庖丁解牛”。在今日的青藏高原上,也出了一位擅长解牛的“庖丁”,它仅需约两分鐘便可以宰好一头硕大的牦牛。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安多牧场,学子们看到一架又一架“巨无霸”式的生产加工设备,在电子系统操控下熟练地对牛肉进行分解,形成现代化的牛肉屠宰流水线。
工作人员介绍,屠宰流水线分解一隻完整的牛,仅需123秒,分解后的各部位都会再次精加工,并分级定製不同食用方式。据安多集团董事长王志荣介绍,基地内的设备全部从德国和美国进口,价值近3亿人民币,“高度自动化带来的高效屠宰,是这套设备最大的特点”。
除了效率极高,安多对食品安全亦格外重视,除待宰时的检疫流程外,检测人员还会在剥皮、削骨、排酸、吊宰、包装等过程中反覆检验,肉品出厂前共经18道质量检查关,使食品安全更可控。“除了对人体无害、天然,生产过程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王志荣说。
除了品尝牦牛肉小吃,安多集团还特设“牦牛宴”,让学子们体验真正的藏餐及藏族文化。席间,工作人员盛邀学子们多多品尝当地特色菜,并逐一详细介绍。
藏族同胞有“喝过三杯酒、吉祥又如意”的传统。酒虽浓烈,但学子们入乡随俗,欣然接受甘南地区藏族同胞的热情款待。学子们在大饱口福之余纷纷感叹,在香港吃不到这些特色藏餐,希望能有机会再次感受独一无二的藏族文化。 (实习记者 潘蔼楹)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楊嘉暉甘南報道:6月28日上午,甘南藏族自治州迎來晴天。此時,范長江行動甘肅行採訪團乘坐大巴車前往當天第一個採訪點─甘南州夏河縣的安多集團。採訪團成員下車時,藏族工作人員立即上前將手中的哈達敬獻給遠道而來的客人。敬獻哈達後,藏族工作人員又端起杯中的青稞酒敬獻賓客來表達熱烈歡迎。
在藍天、白雲、青山的映襯下,在哈達、青稞酒的情意裏,學子們與藏族工作人員歡聲笑語。值得一提的是,採訪團中的香港學子都是第一次接受哈達敬獻,眼前的一切讓他們備受感動。「聖潔的哈達讓我感受到藏區人民的熱情好客及其獨特的文化,獻哈達、敬青稞酒將採訪團一行人迅速帶入到氛圍中,在感受到賓至如歸的同時,內心更多了一份祥和與快樂。」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聶楊錚說。
藏文中「哈」是「口」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哈達」兩個字直譯即「口上的一匹馬」,也就是說這種禮物相當於一匹馬的價值,很貴重。獻哈達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的一項高貴禮節,在節慶時日、迎來送往、拜會尊長等場景中都要敬獻哈達。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赵莉敏、杨鑫甘南报道:学子们日前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雪顿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据负责人介绍,“雪顿”一词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会”,公司秉承“憨厚、忠诚、强悍、尽命”的牦牛精神,为消费者奉献纯真、纯正的酸奶盛宴。
据了解,该公司是西北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牦牛乳生产基地。有别於海外同类企业,其鲜乳灌装均在室内高标準无菌环境进行,生产环节信息实时採集及上传。公司负责人介绍道,整个生产过程相当於在医院手术室内完成,“我们的食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标準。”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度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该公司已创新企业运作机制,整合牧区资源,坚持以牦牛奶为主导产业进行精準扶贫,形成“中心奶站+合作社+牧民”共享发展模式,实现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梦想。
汽車隨着蜿蜒的山路在桑科草原邊上經過,雖已進入初夏,但甘南的氣候卻非常涼爽。大廈被樹林替代,一路上看見的動物比人還多。學子們被這種迥然不同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約而同面朝窗外拍起照來。
透過車窗漸漸的看不到密密匝匝的樹木了,眼前變成滿坡翠色,遠處數隻牛羊像是落在棋盤上的棋子緩緩地低頭吃草。看到心儀已久的草原,香港學子們忍不住歡呼起來。隨後,大巴駛進草原深處,這時呈現在大家眼前的一切如同一幅靜止不動的畫面。輕輕閉上眼睛,感受着拂過臉頰的清風,青草味提示人們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實習記者 葉文峰)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蔡靜穎甘南報道: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譽為「世界藏學府」。學子們日前來到這處佛教聖地感受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
拉卜楞寺鼎盛時期,僧侶曾達到4000餘人。大學院、佛殿、僧舍、講經壇、法苑、印經院和佛塔等構成一組特色十分鮮明的宏偉建築群。一個個虔誠的藏民在通往拉卜楞寺的道路上伏地朝拜,圍着佛殿轉,進佛殿前把額頭貼在門把手上祈禱。在這裏,目之所及都是純樸和虔誠。
香港大學學生陳鈺沂一直很期待到訪拉卜楞寺,這次實地參觀令她深深感受到藏學文化的博大精深。陳鈺沂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很吃力地圍着佛殿在轉,當下台梯時他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慢慢挪下去。「我感覺老人家把生命都寄託在信仰裏,這是他們獨有的文化,也是他們獨有的美麗。」
6月29日,“2019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采访团30多名成员,在副团长、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西北新闻中心甘肃记者站站长、范长江行动同学会副主席杨韶红,副团长、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助力总编辑张宝峰,副团长、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华东新闻中心记者倪巍晨及指导老师和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甘肃民院。
采访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学校发展规划沙盘、办学成就展、唐卡典藏室、河洮岷地方文献典藏室、安多藏文典籍室等,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和藏文化研究与传承等。采访团成员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唐卡艺术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采访。
据悉,“范长江行动”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发起,已经开展五年时间。今年,共有120名香港学子参与,他们将与内地学子一同通过“海南行”“中原行”“甘肃行”“内蒙古行”“山东行”“吉林行”“沪浙行”“一带一路英国行”8条线路开展采访交流。本次“甘肃行”采访活动将在8天内对兰州、临夏、甘南3市的40个点进行采访。
新闻背景:
范长江是大公报著名记者。84年前,26岁的范长江受大公报派遣前往西北,历时十个月,行程六千余里。他以一个记者的独特眼光,向读者报道了当年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状况,一时轰动全国,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崇高地位。为学习和弘扬范长江精神,2014年,大公报发起“范长江行动”,通过组织香港传媒学子重走范长江之路,实地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同时通过专业的实习训练,采写文章,为同学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来,香港30余所大专院校的361名学生秉承范长江先生“记者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行走21条线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探访甘肃、内蒙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等内地16个省市区,更远赴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泰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用笔和镜头记下自己独特的见闻和感受,探究“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了解“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五年来,香港学子们撰写的1200余篇文章、拍摄的1500余幅新闻图片均在报纸发表,大公报已刊发234个报纸版面,出版5本作品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得,展示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和世界。(文/段文彬 图/马超、喇威虎)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趙莉敏甘南報道:位於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的唐卡藝術展示中心和安多藏文典藏室是兩處極具民族特色的參觀點。唐卡構圖造型生動傳神,着色協調亮麗,工筆精細,學子們看過後都讚嘆不已。安多藏文典藏室收藏六千多卷藏族典籍文獻,藏書種類繁多,是藏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來源。
唐卡也叫唐嘎,是藏文音譯,指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繪畫藝術是藏文化奇葩,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南藏族唐卡技藝高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安多藏文典藏室以大藏經為主,收藏相關宗教、歷史、語言等方面的藏文典籍,學院由甘肅省藏文古籍文獻編譯中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華大典.藏文卷》編纂工作站、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等組成,是國家藏文化重點研究基地。
近年來,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建立特色化雙語人才培養體系,面向藏區基層教育崗位實踐。最早一批雙語培養的畢業生,目前已成為藏區基層教育骨幹力量,從根源上解決藏區師資力量緊缺的狀況。
經過歷時八天的深度採訪,「2019范長江行動甘肅行」一行日前回到始發地蘭州並舉行結業儀式。港隴兩地學子在結業儀式上紛紛發表感言,大家都表示此行「開闊了視野,加深了認知,增進了感情」,眾多香港學子都提到,此次採訪深刻改變了自己以往對甘肅乃至整個內地的印象,祖國在科技發展、扶貧攻堅、「一帶一路」建設等諸多方面的斐然成就讓自己倍感自豪,由此更加深了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結業儀式上,甘肅省委省政府相關領導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相關老師共同為採訪團學子頒發結業證書及單項獎狀。大公報記者 楊韶紅、張寶峰、倪巍晨、劉俊海蘭州報道
此次甘肅行活動從6月23日持續到6月30日。港隴兩地二十餘名學子先後實地探訪了蘭州市、臨夏州、甘南州等地。
在蘭州交通大學,學子們深刻感受到「一帶一路」建設的熱度;在甘肅日報社,學子們親身體驗到「媒體融合」發展的速度;在茶馬古市和八坊十三巷,學子們零距離領略到「傳統文化」扎根民間的深度;在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學子們充分感受到「純美自然」打動人心的力度。這次行程覆蓋經濟、科技、文化、自然等多領域,不僅讓香港學子們看到了內地真實的發展情況,更有力拉近了香港青年對祖國的親近感和認同度。
甘肅歡迎港人多去內地
在結業儀式上,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郭錦詩向學子們順利結業並收穫甚豐表示熱烈祝賀。他說,「范長江行動甘肅行」今年已是第六年,甘肅省對此活動非常歡迎,希望它能一直辦下去。郭錦詩還說,從地形上看,除了大海,甘肅既有雪山草地也有大漠戈壁,而香港恰恰擁有大海,所以港隴兩地非常互補。「一朝來甘肅,永是甘肅人」,希望同學們能夠帶着八天來在這裏結下的深厚情誼和收穫的豐富感受,回到香港向親戚朋友介紹甘肅和內地,也歡迎更多的香港朋友來內地參訪。
增港隴青年交流了解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葉文峰在結業感言中說:今年夏天我們沿着新聞前輩范長江先生走過的足跡,克服辛苦堅持跋涉,通過自己眼和筆把祖國發展最真實的一面記錄下來,寫下了自己人生中最動人的新聞報道。這一次,我們走出香港踏足內地,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共同匯成了香港青年認識祖國、擁抱祖國的一大步。
來自蘭州文理學院的王寧也在同一場合感嘆,這次活動不僅加深了自己對甘肅的認識還促進了港隴兩地年輕學子的交流與了解,感謝這次相遇,期待再次相會。
結業儀式上,甘肅省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主任科員安楊芳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甘肅記者站站長楊韶紅等一同為港隴兩地學子頒發了結業證書,以及「最佳文筆」「積極提問」「勇於擔當」等多個單項獎狀。最後,全體學子及輔導老師合影留念。「2019范長江行動甘肅行」活動亦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落幕。
蔡靜穎 香港浸會大學
第一次來到大西北,第一次看見高山草原。這些大自然的力量與氣息是我在大城市沒有機會感受到的,這些景象令我十分感動,在這裏我感受到的是純粹的自由、快樂以及當地百姓的虔誠和善良。除了自然風景,整個行程令我印象深刻還有和當地學子的交流。
鍾慧婷 香港浸會大學
甘肅是我一直非常嚮往的地方。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我,對天空的概念就是大樓間的那道縫隙。所以當走上桑科草原看到那一望無際的綠草和開闊無比的藍天時,我十分感動。甚至在甘肅的街巷中,每見到一隻小貓、一條小狗,我都會很激動,因為甘肅的風景讓我徹底放鬆和快樂。
王珍珍 蘭州理工大學
這次活動極大地拓展了我的見識,特別是能與這麼多香港同學一起領略高原草地的美麗風光、感受博物館文物背後的悠久文化和品嘗手抓羊肉的無盡美味。這一次我除了收穫許多之前不曾接觸到的知識之外,我還和香港同學們結下了深厚友誼,我認為這是我此行最寶貴的財富。
【大公報訊】記者張寶峰、倪巍晨、劉俊海蘭州報道:「走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在結業儀式上,來自蘭州理工大學的高梅君說:「這次『范長江行動』給了我一次做記者的機會,讓我得以用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看待一切走近新聞。」通過這次體驗,高梅君發現記者這個職業並不是自己以往想像中的那樣風光、刺激和神秘。相反,奔波忙碌、沒日沒夜、確保完稿才是新聞工作者的常態。「但也正是這份常人無法體會的辛勞才讓我真正認識到記者職業的榮光與崇高。」
來自西北師範大學的王冬陽對這次短暫但充實的旅程更是眷戀不捨。他在總結感言中動情地說:「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願此去繁花似錦,再相逢依舊如故,這個活動因為香港與內地同學們的友誼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