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学军
毕学军,别署汕夫、老毕。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修。2014中国国家画院龙瑞、范扬工作室访问学者。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理事。
发表作品:
《美苑》、《国画家》、《江苏画刊》、《美术界》、《美术天地》等多种专业刊物。
论文:
《对图案教学的再思考》-《美苑》1996.1;
《画室手记》-《美苑》1999.1;
《以退为进-对山水画教学的一点认识和建议》---鲁美教师学术论文选2002;
《对思考的思考》-《江苏画刊》2003.6;
《山水画教学的认识及设想》--《中国国家画院2014访问学者教学文献》2015.6。
出版:
《中国画创作工坊――毕学军卷》(北京出版集团?2009);《国墨风范?当代中国美术家领军人物――毕学军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丹青本色?当代中国画原创艺术百家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等多种合集。
收藏:
北京今日美术馆、辽宁美术馆、《江苏画刊》、辽宁友谊宾馆、北京丽贝亚装饰集团、沈阳建国国际会议中心、大连国域无疆等中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听泉
毕学军作品集评
毕学军自鲁美本科毕业,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研究。1995年溯河源、涉江陵、见风土人情、采R民间艺术、观摩碑刻壁画;又考察美术学院国画教学;眼界日宽、思路通达,对艺术又有一番新见。翌年,他执意求进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修。勤用心脑、刻苦实践,可精竭虑。临毕业时交出一批作业,竟与入学时面貌判若两人,与之交谈,觉得毕学军不光技艺精进,见识亦见深入。在我记忆中,北方来浙江研修中国画的有为青年已不在少数,但能够像毕学军这样有识见、有眼力,技艺水准皆有长进的则不多。
毕学军的《观日出图》、《诗意之二》、《独行图》在用笔用墨和行式结构方面还可以做得更为讲究和深思熟虑,但是在作品的气息、意境和品位方面却较之年前有较大的进步,同时在使用积墨加和用水方面也颇具特色。
――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临溪
毕学军之所以跃出樊篱,崭露头角,与其说与多年专业训练有关,不如说是他对中国画这门古老艺术的挚爱,以及执著追逐的收获,更为确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强实了毕学军的造型能力,使他有幸广涉于绘画艺术与实用美术之多重邻域。专业属性所至,使他思维方式具有跳跃式、灵活式。留校任教的几年教学工作,在与同学的研讨中,使他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活力。他酷爱中国画,中国画已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家中的墙面上,常常满挂着大大小小未完毕的作品,他留心生活,研究自然,画《功昭日月》时无数次去观察那北方的松树,使画中的松树具有一种粗犷而伟岸的性格,他注重传统,即无数次反复摹写古人优秀作品,研习传统笔墨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笔墨功夫。他注重学识,即读“万卷书”来填充自身的创作能源,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创作心态。
――马书林(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教授、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说到毕学军对笔墨的认识,乃在于他开始将创作时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主体所体验的生命激情与愉悦,而逸笔草草似的线条使他的绘画更加个性化因而更自由奔放。在那乍看似漫不经心信笔涂鸦的笔触中,骨子里潜藏着对画面理性的、结构色、色彩的观念与发现。有时,他画面上的一块墨色、一根线条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记录自然形态的作用,但这是心的灵魂、物的神韵,它是画家在追求刹那心灵的感动或情绪的过程的真实,它的艺术价值,已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谛。
毕学军的画,既不斤斤于写生、创作、习作之分,也不斤斤于积墨、晕染、勾勒、皴擦之分,只注重于恣肆而酣畅的线条和墨迹所体现出来的氤氲气韵,这种心境视觉化、视觉心境化的画面,创造出的是一个技法交错、即兴发挥、自由组合的水墨画天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毕学军对于传统形态的中国画和现代形态的中国画所具有的思考与关怀。
――刘墨(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卧游之二
卧游之三
毕先生的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中国,很文人,很有笔墨情调。他的画走的是元明清的传统,有如八大在晚年提出的四个字:守道以约。我以为这是中国写意绘画的灵魂。毕先生的画有对虚对约的理解,有山野气、有空气,尽管有的画构图很局限、很切割、很形式,但仍然没有失去中国文化底蕴。
他画的是心态,是在画平和、简淡或超逸的心绪。至于画一棵树、一个山洼不太重要。他追求很人本很人性的东西,我以为这是对中国画很高的追求。
――梅墨生(中国画研究院书画家、理论家)
毕学军有两种修养在画里面体现出来,第一是笔墨修养,第二是人文修养。这两样东西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他对自己有一个限制,也许是一种理想和抱负。我绝得他写字的味道也很好,如果没有,他的笔法在纸上就不会感人,就不会这么有味道。他的画取舍程度比较大,他把世界简捷化了,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小的尺幅来传递他思考的,甚至要把想法抛弃掉的一种形式,这都是他的长处。
――曾来德(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
感觉和新文人画有相似的地方,但有他自己的特点。有些作品和生活联系比较直接,象他本人说的,通过小品得到了快乐。从笔墨上看有生气,笔墨情趣相当不错,我仔细看了一下,相当有意思。也许他将来会有变化,但目前的状态是蛮好的。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
卧游之八
看了毕先生的画,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何评价中国画,中国画改该怎么走,我相信毕先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过他是在用他的作品来思考。毕先生的画,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很中国,很文人,很有笔墨情调。毕先生的画走的是元明清的传统,作为这个传统,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但并不等于这个路子不能再走。笔墨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视觉元素它还有无尽的注解。我觉得毕先生的画,有如八大在晚年提出的四个字:守道以约。我以为“守道以约”是中国写意绘画的灵魂。从齐白石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半半坷坷的状态,我们不能说后继无人,但是信守这样信念的人越来越少。毕先生的画有对虚对约的理解。我们把艺术当作一个舞台,还是回到生命深处,回到我们生活个体。我主张回到生命个体,这也是我欣赏毕先生的画最有感受的地方。我觉得他的画有气,有山野气、有空气,这一点让我觉得是中国的。尽管有的画构图很局限、很切割、很形式,但仍然没有失去中国文化底蕴。
我觉得他这个人画的是心态,他其实是在画平和、简淡或超逸的心绪。至于画一棵树、一个山洼不太重要。他追求很人本很人性的东西,我以为这是对中国画很高的一个追求。
――梅墨生(中国画研究院书画家、理论家)
早春
毕学军的画有不具时代感的精英文化的特点。
鲁美的画风是写实的他却研究写意。从全国来看,目前商业美术、流行美术是主流,这个他都不是。这样形成了个人、边缘的特点。这在当前是很可贵的。在鲁美的展览有些大画,大画平面构成的经验多些。这次多是小画,笔墨和趣味更精彩些。对个体的精神追求是传统文化的灵魂。除了笔墨上的进步,更主要的是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商业美术、流行美术为主流的今天,精英文化越来越少,甚至只有在大学里才会有,他们可以不追奖、不追商,但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追求,对自己和绘画品格的把握。这是精英文化最可贵的品质。
――王洪义(《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美苑》杂志副主编)
小水墨画,画的轻松愉快,笔墨很生动,很随意,亲切自然。中国画要多样,但要有中国画的特点,李瑞环讲过,中国画要有中国画的规矩。我觉得这话讲的对。你画的很空灵,这个要保持。
――杨力舟(中国美术馆长)
这是我们馆给画家筹划的第一个个人展览。在今天,无论南北方,像老毕这样不受喧嚣干扰,还在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包括对传统文人散淡品格的坚持,是不太容易的。再就是他关注当代中国画的探索,我看册子上他对大画的探索融入了文人画的笔墨,这都是很可贵的。
――张宝全(今日美术馆馆长、书画家)
(部分摘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毕学军山水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注:以上图文资料由双子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