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巫术元素依然是“瑙莱坞”电影的特色。典型的“瑙莱坞”电影,大多数是“施法、中蛊、发疯、悲剧、降魔、解蛊”这样的叙事套路。
《环球》杂志记者/林晓蔚(发自阿克拉)
“你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环球》杂志记者碰到了邻居家的黑人女佣宝琳娜,她刚从主人家院子里出来,一路走一路笑。
“哈哈……先生,我刚看了部电影,讲了个女巫的故事,她心太坏,诅咒别人,结果种下了恶果,最后自己倒了大霉……哈哈……”
不用问了,宝琳娜看的是一部尼日利亚出品的“瑙莱坞”影片。
“瑙莱坞”(Nollywood)是对尼日利亚电影的别称。现在,尼日利亚每年电影产量已超过2000部,这个数字让“瑙莱坞”成为继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之后,世界第三大影视基地。
巫术是电影特色
尼日利亚电影尚未兴起时,在非洲大陆的音像市场,流行的是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和香港电影。
如今,在“瑙莱坞”电影中,也依然能看到“山寨”这三类电影风格的痕迹。
尼日利亚早期出品的电影中会添加很多歌舞,很显然,这是在模仿印度宝莱坞。如果让一个华语文化圈的影迷看部“血本”打造的“瑙莱坞”动作电影,他会有种在看二三十年前的香港B级影片的感觉。
“瑙莱坞”电影发展之初,的确走的是“模仿之路”。但随着制作技术的娴熟,尼日利亚电影逐渐开启了自己的风格,魔法、巫术,可以说是“瑙莱坞”电影的一大特色。
1992年,《奴役下的生活》上映,这是尼日利亚电影业的开山之作。电影讲述了一个尼日利亚男人沉迷于巫术不能自拔,不惜牺牲爱妻,最终疯狂的故事。
时至今日,巫术元素依然是“瑙莱坞”电影的特色。一部典型的“瑙莱坞”电影,大多数是按照“施法、中蛊、发疯、悲剧、降魔、解蛊”这样叙事套路展开。这样故事手法还影响到加纳等西非国家,现在加纳出品的电影中也开始加入巫术元素。
巫术在当今的西非社会依旧根深蒂固,每年1月,在西非国家贝宁的古城维达,还会举行隆重的巫毒文化节。货摊上陈列着的草药、毒蛊、死蛇、猴子脑袋等“巫蛊”,冷不丁地就会让来此的游客“胆战心惊”。
以尼日利亚的邻国加纳为例,从表面上看,加纳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但巫毒文化深植于当地社会,基督教的牧师,常当众施魔法,治疗信徒的顽疾,据说瞬间能让瘫者站立行走,令观众瞠目结舌。
“瑙莱坞”利用电影的戏剧化叙事,把民间神话故事、巫术元素成功嵌入日常生活中,以家庭伦理剧讲述人间悲欢离合,如同“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电影版,但故事结局又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皆大欢喜,这很符合西非观众的口味。
主要以碟片流通
“瑙莱坞”拍片速度之快,说来让人咋舌: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只有十天到半个月。爱情、家庭伦理是“瑙莱坞”电影的主要内容。
“快”的同时,还有“低成本”。通常,一部“瑙莱坞”电影拍摄成本含片酬在内,仅需两三万美元。
在尼日利亚,电影产业结构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影视基地和专业团队。拍电影时,有时就直接由摄像师手持DV录像,拍摄场地不是在居民家,就是在办公室或旅馆中,这些都极大压缩了电影的拍摄成本。
拍摄结束后,制作方直接把影像制作成DVD格式,制作成影碟,再向市场销售,这就是“瑙莱坞”电影的发行模式。一部“瑙莱坞”电影出品后,常能卖出数万张光碟。
基本不进电影院的“瑙莱坞”电影,与西非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在西非,通常情况下,一张电影票售价在6美元左右,价格是碟片的3倍,对人均收入不高的非洲人来说,这很难承受。此外,由于治安环境,多数非洲人不愿意去影院。同时,大多数非洲家庭都拥有电视机、VCD、DVD,在家中观影十分方便。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瑙莱坞”制作的电影粗糙,即使放到电影院播放,在大银幕上的效果恐怕还不如“家庭影院”。观众又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
据不完全统计,在尼日利亚境内,已有50多万家影碟租赁俱乐部,电影租赁市场产业规模已超过27.5亿美元。
广阔的市场需求,自然也让更多资本流向电影产业。有人曾计算过,一部“瑙莱坞”电影的收益,约是成本的10倍。
不过,碟片的发行方式导致大量盗版滋生,一部“瑙莱坞”电影出品后,很快就有大量盗版碟出来。制作方为减少盗版带来的损失,只能加快电影的更新速度。
魅力不仅在非洲
“瑙莱坞”出品的电影粗劣,但尼日利亚乃至整个西非的观众却对它们乐此不疲。在西非国家加纳,电影业亦随尼日利亚电影膨胀,甚至还有了更山寨的称号:“格莱坞”(Gollywood)。
走在加纳的城市中,窄窄的街道上摆满了影碟,其中多半是尼日利亚“瑙莱坞”电影。晚上“黄金时段”打开电视,随便切换频道就能发现,本地电视台放映的都是“瑙莱坞”或与之风格极相似的“格莱坞”影视作品。男女老少坐在电视机前或是开心或是忧愁,完全沉浸在剧中故事的悲欢中,“瑙莱坞”影视剧的魅力可见一斑。
即使在国际影坛,“瑙莱坞”电影也开始有一席之地。在美国,据说也常有人购买“瑙莱坞”电影碟片用于欣赏;在欧洲,有“瑙莱坞”影星在街头被观众认出。除了因为欧美有很多非洲裔移民外,还在于“瑙莱坞”电影的国际化,近50%的影片使用的是英语。
但“瑙莱坞”电影的生产模式,显然也存在瓶颈问题。由于只能制作成碟片进入租赁市场或被电视台购买播放,不仅导致盗版猖獗,且使得产品日益粗糙,产量虽高,但鲜有精品。此外,单一的叙事风格,冗长的故事情节,充斥其间的暴力、血腥画面,让“瑙莱坞”总体格调低下,更难以与大制作挂钩。
“瑙莱坞”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非洲电影人也开始斥资打造精良的拍摄环境,并花巨资打击盗版。在故事情节上,不少“瑙莱坞”电影也开始由带有魔法、巫术元素的家庭肥皂剧转向更深刻的时政、社会话题。或许,随着非洲的崛起,“瑙莱坞”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2014年5月2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