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非手拉手系列报道之一):看中国剧学中国话 文化交流让中国走近坦桑民众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律德伦、郑治):几十年前,对于很多坦桑尼亚人来说,提起中国就会想起那条著名的坦赞铁路;几十年后,很多坦桑人提起中国,说的则是那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制作成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不仅在坦桑掀起了收视狂潮,更在当地引发了学汉语的热潮。坦桑民众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的文化,认识今天的中国。
“我是沙巴尼,我是坦桑尼亚人,今年二十六。现在我喜欢(我认识)汉语。我喜欢去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桑给巴尔人喜欢学习汉语。汉语好!”
沙巴尼·朱玛·姆纽吉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新闻学院的学生。在设立于该校的桑给巴尔广播孔子课堂学习了两年多汉语后,他已经能说一口较为流利的中文。
像他这样能用中文交流的学生,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新闻学院还有不少。从2009年落户桑给巴尔新闻学院以来,广播孔子课堂已经培养了超过300名汉语人才。在当地,斯瓦希里语和英语是坦桑尼亚的官方通用语言,而汉语已经成为新闻学院学生最为热衷的外语之一。
说到为什么喜欢汉语,学生们的理由各不相同:
“因为汉语很好听,我非常喜欢说中文。还有一点,是因为汉语的发音和斯瓦希里语相似,拼音拼读规则也很像,所以我认为它比其他外语好读,这一点很吸引我。”
“我的目标就是拿中文作为我就业的‘敲门砖’,即使退休之后我也想用中文。因为中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度,发展速度非常快。”
他们不仅自己学汉语,还教身边的人说汉语。另一名学生奥马尔说:“我十分喜欢学习汉语,觉得不太难。但我不能就此打住,在毕业之后我也要继续努力学习汉语,因为我太喜欢汉语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学习中文。有时我在街上也会教一些小孩儿说点简单的中文,比如数数儿,现在他们都会了。”
随着汉语热潮的兴起,桑给巴尔仅有的这一家广播孔子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当地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少中小学、政府机构及商业机构都纷纷要求孔子课堂能够拓展教学点,扩大教学规模。
为何坦桑民众如此热衷于学汉语?这就不能不提到一部被制作成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
2011年,斯瓦希里语版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东非地区热播,更在坦桑尼亚掀起了收视狂潮,至今仍久演不衰。根据为坦桑尼亚70%的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服务的四达时代传媒(坦桑尼亚)公司的统计,在《媳妇的美好时代》斯语版播出期间,该剧的收视率高居坦桑尼亚黄金时间段收视率的第一位,比该时段位列第二的电视剧收视率高了近四倍。
继《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2013年,又有三部中国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妈妈的花样年华》和《老爸的心愿》被制作成斯瓦希里语版,而且于当年11月开始在坦桑尼亚播映。它们同样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不少人追着播出时间等着看电视,万一错过了,也要看周末的三集连播。参与了这三部电视剧配音工作的奥马尔说:“以前我们看的都是说着各种外语的外国电视剧,我们觉得这些不是为我们制作的电视剧。而现在我们给中国电视剧配上了斯瓦希里语,电视剧里的演员都用斯瓦希里语说话了,感觉特别贴近我们!”
中国电视剧的热播,让很多坦桑尼亚人开始对汉语感兴趣。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刘东看来,这反映出坦桑民众对当代中国的好奇:“他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怀着一种比较神秘的感觉。他们也知道,30年前的中国可能和他们现在差不多,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已经去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叹。通过我们的这种文学艺术作品走进坦桑,他们能够看到中国人想什么,中国人与人之间是怎么打交道的。我们目前选的一些题材,又是生活化的,他们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这种大的背景下,他们愿意了解中国,很喜欢中国的电视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几十年前,中国和坦桑尼亚就建立了深厚的历史友谊。几十年后,如何让坦桑尼亚民众更多地了解今天的中国,刘东认为,像翻译中国电视剧这样,建设本土化的斯语传播平台非常重要:“(未来)要采取全方位的用斯语平台做事情。除了电视剧、广播剧、新闻出版和教育,再加上以后新媒体甚至包括动漫方面,都有可能利用斯语平台。”
而对正在努力学汉语的沙巴尼来说,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汉语老师,让更多的非洲民众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终有一天我也要成为一名汉语老师,因为我希望汉语能够传播到桑给巴尔和坦桑尼亚大陆的每个角落。汉语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反映出中国朋友和我们之间的友好合作。现在很多当地人只说斯瓦希里语,我将会作为一名懂汉语的斯瓦希里人帮助我的同伴们一起学习汉语,比如坦桑尼亚人、肯尼亚人、乌干达人乃至整个非洲的人民,我甚至还想教美国人学习汉语,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