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不久前对非洲四国——加蓬、安哥拉、刚果(布)和刚果(金)展开访问,此行被认为意在重拾法国对非洲的影响力。同时,马克龙在国内矛盾重重、国际局势春寒料峭之际,决定出访非洲,凸显法国似乎正在非洲尝试实现“转型”,即从传统的“上下尊卑”关系,转型至未来的“平起平坐”关系。
然而,在非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刚果(金),马克龙与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当场“吵起来”的尴尬一幕,不仅引发了法国媒体多日来持续关注和热议,也暴露出法国在推动这场转型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这次访问中,马克龙表示,法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法非特殊关系”时代已经终结,法国希望重塑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法非特殊关系”指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原法属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后,法国依然通过经济援助与合作、货币关联和控制、驻军等方式影响这些国家,以换取资源和军事基地。这被不少人指责其本质仍是殖民主义。尽管出访之前马克龙还强调,法国需要在同非洲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极为谦逊的态度。但是,与齐塞克迪争吵,却很难让非洲国家看到法国变得更谦逊了。齐塞克迪甚至当着马克龙的面直言:“欧洲,尤其是法国,对待我们的方式必须改变,你们必须尊重我们,而不是用家长式的作风对待我们。”
究其根源,法国想要的转型,重点在于将法非从“硬关系”转型至“软关系”。过去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比较多,此次马克龙宣布在非洲大陆的法国军事人员即将“明显减少”;而面对“圣战”组织在非洲大陆的进一步扩展,马克龙呼吁与当地国家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那么,何为“真正的伙伴关系”?
笔者认为,这或许只是希望将传统的主要依靠法国军事力量的方式,转型为更为柔和的、双方乃至多方参与的、且由显性转为隐性的合作模式。这些年,法国在非洲的直接军事干预较多,尽管有一定的收获,但若按照投入产出比计,对法国而言无疑成本过大、收效不足。也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马克龙政府不得不推动在非洲的“转型”之策。
随着法国在非洲的“转型”,其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是否会因此面临下降或弱化呢?若从历史上讲,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在后殖民时代,主要依靠的是“软关系”,而非“硬关系”。后者更多的是殖民时代的遗物,前者则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在后殖民时代,法国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手段影响、掌控非洲:一是金融和货币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国家的金融命脉;二是经济和宏观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三是留学和教育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国家的人才命脉;四是文化和传播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国家的话语命脉等。而这一切,均归入“软关系”之列。
例如,通过最初的“西非法郎”,将法兰西银行由法国的一国央行变为实质上的西非法郎区多个成员国的央行;而法国数十年来对非洲国家的产业政策与援助计划,则令多数原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进而沦为其原料的供应依附地;对非洲潜在领导人的预期投入和精准培养,确保了法国在非洲利益的延续;而法语语言和文化持久且无声的渗透,更是令已经名义上独立了的非洲国家难以脱离文化上的被殖民。
法国在非洲的“转型”,也只是一种表象而已,根子上并没有改变法国作为原宗主国的心态。笔者认为,将法非“硬关系”转型至“软关系”之后,法国也将进一步加强上述诸多“掌控”非洲的手段。根据当年在非洲工作的实地感受,以及近年来法国对非政策的演变路径,笔者认为随着法国在非洲的“转型”,其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不但不会因此面临下降或弱化,相反有可能上升。毕竟法国的疆土就那么大,各类资源也相对有限。若要在当今世界各大力量角逐中赢得更大的发言权,广大的原殖民地地区首当其冲被法国视为“大后院”。因而,法国不可能轻易放弃。
然而,“高卢雄鸡”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那就是作为非洲前殖民地的宗主国,法国正日益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来自非洲经济体自身的挑战,即具有人口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多个非洲国家,正在逐步成为法国的未来竞争者而非仅是先前的原料供应国和经济依赖国;二是新兴经济体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与非洲国家合作、共进。
总之,作为法国新一代的领导人,马克龙力图革新的确精神可嘉。他希望法非关系从传统的主从模式转型至未来的平等相待,这更多体现的是非洲多国的意愿。但作为长期依赖非洲前殖民地国家的法国,要真正放手非洲,显然非其所愿。所谓的法国在非洲的“转型”,与其说是真心“实意”,倒不如说是在时代潮流之下的一种无奈。(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