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日本政府在临时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修改宪法解释,解禁了日本的集体自卫权。
确切说,仅就安倍内阁的这一次“政府解释”,包括解禁集体自卫权事件本身,都不算特别重大的举措。长期以来,日本的集体自卫权,就一直处在宪法解释的边缘,围绕所谓“拥有但不能行使”的立场,曾有过多次不同的“政府解释”。虽然在50年代鸠山一郎内阁时期、60年代的佐藤荣作和70年代的田中角荣时期,其“政府解释”都重申因宪法限制而不允许行使,但多是出于日本国内政治平衡的需要,并非国际压力使然。同时,关于集体自卫权并不受修宪限制的舆论也渐趋转盛,在90年代末期当时的小泽内阁就曾表示“即使不修宪日本也拥有集体自卫权”。所以,从历史沿革上看,安倍的这一步并未跨出太远,不过就是明确了宪法并不限制集体自卫权行使这一呼之欲出的解释,而新版的“行使三条件”,也不过是1954年出台的自卫权行使三条件的再版。
归根结底,安倍今天这一步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对日本“和平宪法”的加速摆脱和背弃。
众所周知,在日本战后的历史上,修宪运动,或者就叫摆脱和平宪法的运动,其历史几乎与和平宪法的历史一样长。从初期的“宪法强加论”、“宪法无效论”,到后来的“社会变迁论”、“战后政治总决算”等论调,都曾为这个运动提供理论基础。
2000年日本在国会参众两院分别设置了“宪法调查会”,自此以后,修宪运动已成主流,护宪运动不再成气候。
然而,修宪虽然拥有各种不同的名义,披挂着各种颜色的外衣,却始终有一个最核心的阴魂,就是日本极右势力几十年坚持不懈所致力于的一个大目标:摆脱掉标志着日本失败的“和平宪法”、变相恢复标志着日本胜利的明治宪法。
对于日本极右势力来说,安倍这一次解禁集体自卫权,相当于“和平宪法”的进一步名存实亡,这也就标志着他们的事业又推进了一步,距离大目标又近了一步。二战结束后加在日本身上的各种束缚,已经一一挣脱,大日本帝国的昔日荣光,正重新焕发。
这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志在重振大日本帝国雄风的极右势力,正在借助日本现实政治中的各种短期进程,一步步地接近其长远的大目标。百年后再回首,和平主义死亡,军国主义回归!
应该认识到,在当今日本社会,日本极右势力并不是主流,他们的终极目标并不能公开,他们的事业是一个Hidden Agenda隐秘日程,因此,在推进其事业时,他们每一步都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为,通过制造虚假的目标,迷惑和劫持民众和政府,利用现实政治中的进程采取曲线、变通的方式逐步地接近其最终目标。
以这一次解禁集体自卫权为例。可以肯定,他们不会真的在乎帮助盟国出兵这件事,甚至还会对美国背后操纵和利用日本心生反感,所以,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个政治进程并不是他们的目标所在。但是他们还是会大力推动这一进程,促成解禁的实现,就是因为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一短期目标,与他们的终极目标大方向一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迎来了社会大环境的总体改善,日本民众中的和平主义信念远不如过去坚定了,对于修宪已经没有了以往那种强烈的抵触心理。2001年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之后,公开主张“将来应该修改宪法第9条”,并于任内促成了“特措法”和“有事三法案”等法案的通过。自此以后,日本的现实政治进程,越来越与极右势力的大目标合流。2005年,自民党提出修改宪法序言部分的主张,以国际贡献主义,继承日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尊重基本人权这个新的三原则,代替“和平宪法”中的国民主权、和平主义和尊重基本人权三原则,宪法的“去和平化”已成大势所趋。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和大趋势之下,又一个新的形势出现了:中国高速崛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巨大的变局被日本极右势力当作了天赐良机。如果说推动日本朝野向右转在过去还只是日本的“内力”单独发力,那么,近十几年来,借助中国崛起的现实和随之兴起的“中国威胁论”,已经是“内力”和“外力”共同发生作用了。可以说,日本极右势力深谙“借敌”之道,中国方面无论做了什么,都会被他们借过来当作“配合力量”,服务于他们的目的。
这就是日本近年来右倾化频频加速的根本原因。
就这样,人们看到,无论是日本自卫队的加速扩军、大型舰艇下水、美日安保条约的强化,还是钓鱼岛“国有化”、解禁集体自卫权乃至修宪,这些内在地暗合日本极右势力长远目标的现实政治进程,无一不在应对中国威胁的名义下,得到了加速推进。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应该承认,日本极右势力在利用中国这一“敌人”方面,正在取得成功,借助愈演愈烈的“中国威胁论”,原本并无多大希望的目标,一个个轻松达到。
现在看来,不能指望日本极右势力放弃他们的长期战略,也不能指望日本社会停止向右转。中国也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不会因为日本的过度反应而放缓前进的步伐。
重要的是,对中国来说,认清日本极右势力对日本政治的成功操纵,以及在“借敌”方面对中国的透支利用,有利于准确判断形势,可以通过因势利导,在中日之间的“东-东冷战”中争取主动。
201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