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湖南卫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集,吃惊不小。一时间搞不明白,这个节目到底是提升父子情,还是要折腾孩子?
1,早晨骚扰
《爸爸去哪儿》摄制人员早晨五点多钟,就带着摄像机相继闯入一个个孩子的睡房,孩子最小的才四岁。那些带路的妈妈,和节目策划人员,面对孩子们的窘态和哭声,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吗?
为什么你们还能笑出声呢?
睡眠对孩子有多重要,我想无须解释了。成人睡眠是在调整,孩子睡眠是在成长。如果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还沉睡不起,家长可以轻轻叫醒孩子。除此之外,睡眠的就是孩子的神圣权利,不容侵犯。
节目组这么做的初衷,应该是让孩子强化跟爸爸出行的概念,可惜付出的代价却是让孩子大哭不止 ,于心何忍?
2,乘车安全
幼儿乘车安全是一件大事儿。节目组知道在中巴上给四岁的孩子配备了幼儿座椅,但并没有系上安全带。其他孩子,也没有系安全带,更没做到家长一比一陪护。
这个不说了,好像大陆交通法规定没到位。咱们也不能期待一个电视节目组,会有过高的保护儿童的法制觉悟和观念。
3,没收零食
孩子们到达驻地第一件事,就是他们的零食被没收。把幼儿、儿童当成少年管理吗?难道孩子们去的地方,是什么什么的集中营吗?
4,拿走宠物
爱心碎了一地,只能无语。
没收零食,涉嫌危害孩子的健康,没收宠物简直就是残害孩子的心灵。
爸爸们,你们怎么放弃保护自己孩子的权利呢?
5,住危房。
没看到这个节目,我还不敢相信大国崛起的农村如此破旧。看了这个节目更不敢相信,还有人对贫穷如此留恋 。过去上山下乡还需要动员,他们不用号召,自觉就去干了。而且不是让青年去,直接拉着孩子就去了。
房子安全考虑了吗?假如有轻微地震?不敢想了。这是探险节目吗?
6,直接欺骗
各种危房中,居然有一户几乎家徒四壁、四面透风,还有蜘蛛的破房子。
等到孩子哭哭啼啼地住进去,又被节目组告知是开个玩笑,不需要他们住这个房子。
这种玩笑,逗逗成年人也还未尝不可,甚至可以让成年人住进去也无所谓的。但这样逗孩子,不好吧?
我们就用这种欺骗的手法,训练孩子吗?
后面的节目不敢看了,以上这些问题会瞬间杜绝吗?
《爸爸去哪儿》节目,主题歌好听,创意也很好。
中国爸爸搞父亲尊严不用教,耳濡目染就学会了。
做一档子节目,让爸爸跟孩子独处,增加父子亲情,也是个创新,很有意义。
但是,如果家教观念不转变,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甚至很可能是把在家里折腾孩子,变成拉到外边去而已。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男孩女孩,年龄大小,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很大。做节目应该是先选适龄、适合的孩子,而不是先选明星父亲。
六岁以下的孩子,还属幼儿,缺乏基本生活能力,需要指导和培养。你一下子把这样的孩子拉出去,这吧本身不就是折腾吗?
其次,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点,加以培养,而绝不是简单粗暴的干涉和干预孩子的正常生活。即使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也不能严厉批评,而是要耐心细致地去指导和纠正。孩子就是应为不知道才犯错,犯了什么错都不是罪。
一大早就把骚扰孩子的睡眠,再没收孩子的零食和宠物,给孩子换一个条件极差的地方住,中间夹杂着欺骗,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说白点,就是让孩子不自在,不痛快,孩子没烦恼,反而给孩子给找烦恼。
其三,挫折教育或者吃苦教育,不是不可以搞,但绝对不是针对儿童。儿童需要加强生活能力培养,还不能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你把城里的的孩子直接拉到农村去,难道要没长大就变成特种兵?
《爸爸去哪儿》节目主要就干一件事儿,孩子不哭,就研究如何让他哭,哭完了再让他接着哭。如何让孩子哭,一直贯穿主线。从节目一开始,孩子们就不断出现孩子的哭声。
孩子们甚至多次发出类似“这叫什么破约定?”“超级恐怖”之类的抗议声。面对孩子的哭声,往往会出现节目制作人员的笑声——制作这个节目的初衷,到底是锻炼父亲,还是折腾孩子?主题搞错了吧?
我们真的需要让孩子哭,甚至大哭失声来教育孩子吗?
我们这个民族,残害下一代幼小心灵的事儿,2000多年一直干的艰苦卓绝、锲而不舍。且不说幼儿园、学校和社会,我们父亲、母亲,一直就是帮凶。直到今天,把将孩子整哭,都能变成娱乐。
做节目的几位父亲,特别是田亮和林志颖,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