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英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首相约翰逊让议会休会。(图源:环球时报)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让英国议会休会的余震仍在继续。当地时间8月31日,英国全境30多个城市爆发游行示威,仅伦敦市中心就有约有10万人走上街头,抗议约翰逊关闭议会。
示威游行只是约翰逊治下英国社会混乱的一个缩影。他上台还不到两个月,就被扣上了“政变”的帽子。包括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在内的多名政客计划以“迅速立法”的方式对约翰逊进行阻击,希望能在本周内夺取议会议程的控制权。将约翰逊赶下台,似乎已代替“脱欧”,成为如今英国政客记事本上的首要议程。约翰逊不但没有弥合英国民众之间、议会和政府间的分歧,反而让争执日益严重。
归根结底,“脱欧”本就是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产物,是社会分裂的结果。在“脱欧”公投结束后,有多个民调机构和学者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总体来看,“脱欧”和“留欧”这两个阵营的根本分歧可归结为社会阶层差异。在伦敦的金融核心区,“留欧”的比例高达80%;但在伦敦周边的一些小城镇,则有高达70%的选民支持“脱欧”。特别是英国政府在三年内将几乎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脱欧”议题上,并未着手解决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等造成英国社会共识破裂的问题,因此,英国民众对“脱欧”意见分歧仍然严重。时至今日,尽管支持英国“留欧”的比例略超过支持“脱欧”的比例,但两者仍在伯仲之间。
民意的分裂也导致议员在“脱欧”议题上的分裂。在“脱欧”议题上,为了换取政党执政机会,工党和保守党、议会和政府之间不断博弈。
漫长混乱的“脱欧”进程反而为反对党工党提供了批评政策的机会和争取选民的空间。在三年的“脱欧”进程中,工党领袖科尔宾从未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而是多次呼吁提前举行大选,不过是借“脱欧”谋求政治资本。
而上一届的特蕾莎·梅政府为了尊重全民公投结果,以保证保守党执政合法性,在“顺应民意”和避免经济萎缩间“走钢丝”,拿出了一份顾全各方部分利益却未能让任何一方满意的协议,并以“脱欧”期限临近、“无协议脱欧”风险加剧为由倒逼议会通过,引发议会不满。最终在“议会事务”修正案的投票中败北,议会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议题设置权,政府进一步失去“脱欧”进程的主导权,议会和政府的博弈以政府“失败”告终。
正是看到政府在“脱欧”谈判中一直处于弱势,立志实现2016年公投结果的新任首相约翰逊,这一次干脆决定让议会休会,让代议制民主制直接靠边站。
纵观三年“脱欧”进程可以看到,英国的各个政党自始至终都没有就“脱欧”的根本目标达成过一致意见。权力的争夺使得英国“共识政治”几乎不复存在。
随着“脱欧”的拖延,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亦加剧着社会的撕裂。部分议员把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利用议会辩论、投票表决等繁冗的程序和制度的漏洞谋取政治利益,并导致“脱欧”一拖再拖,引发民众不满。“脱欧”本就是社会分裂的产物,陷入僵局的政党政治和陷入争斗的政治精英又再次加剧了社会民意的撕裂程度。
“脱欧”三年,英国国内政治和民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政客为了提高支持率,挟持民意,将民意当做自己的政治资本,这一做法又造成民众对传统政党日益不满,传统政党支持率一落再落,暴露了政治体制的深层问题。在“脱欧”博弈背景下,英国政党、精英和民众、民众之间的撕裂正在加剧。(海外网评论员 戴尚昀)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