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演员在“守望相助 绿色发展”敖包相会主题活动开幕式上尽情歌舞。丁根厚摄(人民视觉)
由弱到强,世界第二
679亿元,1万亿元,10万亿元,90万亿元……这一个个经济总量台阶的攀升,勾勒出新中国70年的巨变。7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成为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
新中国诞生时,中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路突破万亿、10万亿,直至去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自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二位。
1979—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同样位居世界前列。
70年间,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2018年达到18.3万亿元。1951—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只有1.08亿美元,1978年末也仅为1.67亿美元,到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产业壮大,脊梁挺起
靠天吃饭、依靠进口、发展缓慢,这三个词,曾经分别代表着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70年奋进历程,三次产业的面貌早已是改天换地。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回首7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工业产业门类齐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部门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拉开了工业化的大幕,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
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195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9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近47万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51倍。如今,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这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7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对外贸易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外贸快速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对外投资脚步明显加快。中共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5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13%。
告别贫困,生活小康
70年来,中国人告别贫穷,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2018年末,中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7.6%和46.3%,比1952年末分别提高20.2和37.2个百分点。
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经过70年发展,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如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脱贫”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经过70年发展,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万人。中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科教兴旺,国运昌盛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天眼”望远镜、复兴号高铁……一项项重大科技成就,展现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学教育水平的大跨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奇迹”发生在世人眼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科技机构仅有30多个。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83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6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持续显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经过70年的发展,全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
大道至远,通衢八方
“骑着毛驴上北京”,这样的场景已经随历史远去了。新中国的70年,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基础产业稳步发展的70年。这牢牢打下的基础,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交通运输成绩斐然。2018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倍,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增长59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4.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增长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末增长734倍。
邮电通信全面提升。2018年末,全国邮路总长度985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长103%;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2018年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
文化繁荣,万紫千红
从电子设备到纸质版本的阅读物、层出不穷的影视剧、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全球兴起的“汉语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食粮正岁稔年丰,变得越来越充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3个,比1949年增长56.7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全年出版各类图书95亿册(张),比1950年增长34倍。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中文热潮在众多国家成为一种时尚。2018年末,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雁阵齐飞,协调共进
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山青水绿的小乡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在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旧貌换新颜。
城市发展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49—2018年,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72个,建制镇由2000个左右增加到21297个。
美丽乡村结出硕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据测算,2018年,全国农村地区户所在自然村已经通公路、电、电话、有线电视信号、宽带的均在95%以上。中共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地区差距很大,工业基础薄弱且都集中在沿海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速形成。
本版撰稿:李 婕 柴逸扉
图片说明:
图①:1965年拍摄的大庆油田炼油厂一角。
新华社发
图②:2017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图③:2019年1月春运期间,复兴号高铁列车在北京动车段整装待发。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图④:歼15飞机。
中航工业供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02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