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小组发现,有三样东西被总书记“带火”了:
10号球衣——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的富民小学。习近平主动邀请孩子们一起合影留念。有组员说:“希望10号那孩子将来成为足球明星”。
开沟犁——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习近平用开沟犁和大家一起参与治沙劳动。组员称赞:“总书记一看就是干活的好把式”。
《读者》——在《读者》编辑部,习近平同工作人员交流,询问选稿、编辑、审校、排版等工作流程和发行情况。很多组员都留言:《读者》是自己的作文范文库,是至少一代人的文学记忆。
在通稿之外,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小组推荐《甘肃日报》今日系列文章《深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考察回访记》,看看当时在考察现场的人是怎样说的。
敦煌:“你们真是一代一代相传啊”
作为总书记参观莫高窟的讲解员,令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副主任宋淑霞难以忘怀的,除了总书记对待普通群众亲切、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还有他对敦煌文化的了解。“在45窟,看到塑像时,我们还没有开始介绍,他就说‘这就是莫高窟最有名的那组塑像吧,这是阿难,这个是迦叶。’”宋淑霞回忆道。
在第61窟,总书记的博闻强记,给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61窟最令人震撼、也最令人回味的是《五台山图》。这幅壁画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赵声良说,“总书记得到这些信息后,马上问起了当时从正定出发到五台山沿途的一些情况,他还讲到,正定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为我们介绍了正定的隆兴寺和寺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的艺术价值。”
“我向他介绍敦煌写经时,提到了北魏的写经是从隶书向楷书转化的,他立即告诉我,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龙藏寺碑也是从隶书转向楷书的一个代表。”赵声良激动地说。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时,有一幕场景令赵声良终身难忘。“当时已经快晚上7点了,我扶着樊院长,送总书记上车,总书记看着我们说:‘你们真是一代一代相传啊’!”
夕阳之中,两代敦煌文化的守护者,相互扶持,与习近平总书记挥手道别。
嘉峪关:“真是大国工匠!”
“感觉四处都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讲解员张晓燕说。
和总书记一起穿过光华门门洞,来到光化楼北侧与东城墙相交的城墙“燕鸣壁”。正在内城里游览的大量游客看到总书记,瞬间汇集成欢乐和激动的海洋。
“总书记看着墙体上石头敲击留下的痕迹问我:‘以前出战之前,都要敲击?’”
“是的,现在为了保护城墙墙体,不再允许直接敲击墙体。您看,现在旁边放置一大块顽石,用小石头去敲击会发出如燕鸣般‘啾啾’的声响,这个被称之为‘击石燕鸣’。”张晓燕回答说,“听了我的回答,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张晓燕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长城的保护十分关注。“走着走着,总书记就回过头问我。比如‘这个城墙有多高?’等问题,都问得很仔细。”
“这段城墙怎么和别处看起来不太一样?”据张晓燕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指着一段城墙问她。总书记指的,正是嘉峪关关城保留下来的原始城墙段。
“这就是那块定城砖?”“历史上真有记载吗?”总书记指着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问道。张晓燕作答:“是的,有记载,当时筑城工匠精通九九算法,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总书记赞叹说:“真是大国工匠!”
武威:“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
在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小学。总书记很关心孩子们在校就餐问题,询问营养早餐都供应什么、每天多少钱。
校长董胜业回答说,每个孩子每天4元钱,每周一、三、五供应牛奶、鸡蛋和馒头,二、四供应清汤牛肉和馒头,“总书记听后叮嘱说,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吃到营养餐。”
邀请习近平去家里做客的李应川说,总书记走进院子,看到院子里的西瓜、西红柿很高兴。随后,他走进厨房,揭开锅盖,询问我们平日吃饭、吃水的情况。“当时锅里像往常一样蒸了些洋芋、南瓜、玉米,是准备中午吃的。”李应川说,他告诉总书记,以前要到山下河里用驴驮水,现在拧开龙头就有水。“我当时随手就把龙头拧开了,总书记用手接水看了看,说很清澈。”
走进屋里,总书记坐下来和拉家常,详细询问就业、收入、看病、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家人就坐在他旁边。”李应川说,全家人既激动又有些紧张,他拿了一张横梁村老房子的照片给总书记看,说现在政策好,大家都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都高兴得很,“总书记说,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
张掖:“他们有后人吗,现在在哪里?”
“真是没想到,总书记对西路军历史这么关注。万一讲不好,怎么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宣教科科长王丽霞刚开始就紧张了起来。可回头看到总书记和蔼可亲的面容时,她心里又踏实了。
“当看到《宁都起义纪事》这本书时,总书记说,董振堂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当看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的塑像时,总书记关切地询问王丽霞,“他们有后人吗,现在在哪里?”王丽霞一一介绍了有关情况。她注意到,总书记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一定要把她建设好!”离开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场的高台县委书记杨成林嘱咐道。
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山丹培黎学校。
“总书记问我,明年毕业之后干啥?”钱莉回忆说。在机电专业二年级二班,钱莉是全班45名学生中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她告诉习近平总书记,打算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成之后做机械工程技师。总书记对她赞许地点了点头。
一个细节让校长彭东军印象尤为深刻,总书记问彭东军:“你们这边的职普比是多少?”
职普比,是教育领域的一个专业名词,是指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比。总书记如此专业的发问,让彭东军心里不由得一阵紧张。
“我们这里的职普比现在是4.5∶5.5,在我们省内是比较高的。”彭东军向总书记汇报说。
从山丹培黎学校出来,已是傍晚时分,习近平总书记又不辞辛劳,沿着山路长途跋涉,来到位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丹马场。
“总书记问我们,草原上现在有没有狼?平常我们放马用不用牧羊犬?还一一问我们的工资收入情况等,问的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特别贴心!”
“总书记不仅关注我们牧工当前的生活状况,也很关心我们马场未来的发展,那天在现场总书记还问我们‘能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牧马人?’我们一致回答‘还会有新一代牧马人来接班放马!’”当天在场的几位牧工告诉记者。
“这是什么草?”那天,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子,在草原上摘了两株草,询问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军。
“我回答道,这是黄花棘豆和披碱草。”王永军告诉记者,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
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嘛”
在兰铁泵站项目点,昔日废弃的泵房建筑已于去年底拆除,新建的面积518平方米的观景平台上,坐落着两座古朴雅致的观景亭,与美丽的黄河风情线融为一体,成为兰州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的好去处。
“都说江南好,黄河之滨也很美嘛,很舒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群众前,兴致勃勃地与兰州市民面对面进行亲切交流,并对兰州黄河沿线风景加以称赞。
在读者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展示区,总书记一边认真聆听介绍,一边饶有兴致地翻阅《读者》杂志的创刊号——1981年第1期《读者文摘》(注:《读者文摘》于1993年改名为《读者》)。
“习总书记告诉大家,自己年轻的时候常看《读者》,现在虽然工作忙了,但还在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升说。
有关敦煌藏经洞、简牍等方面的书籍,总书记都重点进行了翻阅。总书记还嘱咐大家,人们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虽然有很多,但读书依然是最有益的方式之一,还是应该坚持读书的。
“刚走进编辑部,总书记就微笑着说道,‘和我想的不一样,编辑比较少,也比较年轻’。”《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宁恢向习总书记详细介绍了《读者》杂志编辑部的全体人员情况和每一期的出版流程。“听了我的介绍,习总书记说,编辑工作很辛苦,并勉励大家努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食粮。”宁恢说。
作为《读者》的一名读者,长期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对这本刊物保持着关注。“总书记对我们说,《读者》的文章让人看了以后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本内容高雅的优秀刊物,要继续加以保持。”宁恢说,这是对《读者》杂志莫大的褒奖,激励着大家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再攀高峰,不断前行。(来源/《甘肃日报》、新华网 编辑/司卿)
来源: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