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举办中国文化周 图源:新华网
【编者按】
经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已完成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阶段,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站在新起点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未来努力方向。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海外网—中国论坛网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起点与新机遇”为主题推出系列解读文章,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框架下如何丰富合作理念、明确合作重点、加强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一带一路”旨在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而构建任何层次的共同体都必须以一定的价值共识、共同的文化想象为前提。“一带一路”要实现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连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础和关键。“一带一路”要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其中文明之路是根基和本质。当今世界,文化矛盾、文明冲突依然十分突出,甚至时有极端事件发生。“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区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实践典范。在人类的全部社会力量中,文化、价值始终是最深层、最内在、最持续的力量,“一带一路”本质上就是一个文化带、价值带。当然,这个文化带、价值带决不是说其所涉及的区域具有同质的文化、同一的价值,而是说大家基于各自的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命运,愿意求同存异,始终有着共生共赢的文化共情、价值共识。实际上,“一带一路”实践树立了一个基于共情、共识的文化多样性生态的榜样。更高质量地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就要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功能。
一要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圆桌”。文化是任何民族、国家的灵魂,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事实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蕴含着不同的解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智慧。某些国家把不同角度、不同智慧看成是麻烦,正是造成当前世界众多麻烦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平台就是中国倡导打造的一个大圆桌,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基于基本的文化共情、价值共识在这里相聚,平等地展现,首要的不在于就任何问题都能达致一个共同的看法,而在于大家都能从不同角度关注共同的问题,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多角度、多样性的智慧正是这个公共世界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力所在。
二要突出各方的主体、主角地位。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无疑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一带一路”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国家、地区的响应,就表明其顺应了规律,其发展也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中国要有“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气度。互利共赢的平台搭好了,需要更多站在各参与方的立场上,以同理、共情之心理解他们的文化心理,充分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所思所想,鼓励、帮助各方来唱主角,充分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在扩大“走出去”的同时要更加注意“请进来”,使各方加入倡议的心理、价值预期得到更好实现。特别是我们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要照顾、帮助各方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还要帮助大家一起讲好“我们”的故事,树立共同的国际形象。
三要更加深耕民间文化交流。对一个国家而言,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也是最立竿见影的。但从长远和根本来看,“国之相交在于民,民之相交在于心”。“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是一个利人类、计长远的可持续事业,赢得各地区民意的支持才会真正行稳致远。民心相通要依靠文化交流来实现,文化交流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润物无声的慢功夫。因此,在文化交流中,需要更加注重民间交往,发挥企业、高校、民间组织乃至一些名人的文化毛细作用,多做些看上去不能马上开花结果的细致工作,厚植民意基础,久久为功,水到渠成,花自然会开。在民间交往中,尤其要在青少年的交流合作上下功夫,注重为未来而深耕。
四要策划更多文化品牌活动。随着“一带一路”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频次急遽增加,方式也日益多元、多样,参与范围和影响也越发广泛,呈现出很好的势头。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协同各国而不仅仅是中国、不同社会力量而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组成专门的智囊团队,精心策划一系列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各方都叫好也叫座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创意的项目和活动,告别粗放式、运动式的阶段,整体提升文化交流的质量,使“一带一路”实践的文化之维向着品牌化飞跃,也为整个“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五要有防范风险的系统预案。由于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区域、民族、国家交流合作中存在隔阂、误解、挫折,甚至出现反复、矛盾是很正常的,更何况还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一直在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带一路”实践决不是铺满鲜花、一帆风顺的,而是潜伏着一些风险。因此,在文化交往乃至整个“一带一路”实践中,都要坚持底线思维,从一开始就预见最坏的可能,特别要做好防范重大风险的预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沉着应对,始终把握主动权,争取最好的结果。“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对于“一带一路”内部出现的矛盾,不因一时一事纠结,而应该早做预判,在“以大事小”上多下功夫。
(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海外网-中国论坛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