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图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在宇宙诞生了138亿年,年龄最大的黑洞也超过100亿岁的2019年,黑洞家族的成员终于有了第一张照片。毫无疑问,这张特殊的照片值得永载史册。但值得被载入人类历史的,不只是一张黑洞照片。
若了解一下这张特殊照片的来历和背景,就不禁要为人类在太空探索过程中的凝心聚力和勠力同心而点赞。这张黑洞照片的“大功臣”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凝结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在内的全球30多个研究所,200多名科学家的数年心血。正如EHT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海诺·法尔克所言,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在这里走到一起,合作不总是容易的,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
毫不夸张地说,首张黑洞照片的问世是整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就;科学探索,让整个世界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历史局限,直到20世纪上半叶,观测宇宙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立活动,合作也停留在分享知识的水平上。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空间站计划、Cassini卫星探测计划等“工程式”研究相继问世,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举多国之力破技术难题成为大趋势。
而正是在不同国界科研人员的团结协作中,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疆界被不断拓展。此次黑洞照片的问世是如此,两年前引力波的直接探测也是如此。作为引力波源候选体之一的双中子星合并在2017年被探测到的时候,有关多信使联合观测的论文作者多达4000多位,来自几十个国家、近千个研究单位。若无各国科研人员的合作,21世纪最重要科学突破之一的引力波的直接探测是无法想象的。
合则强,孤则弱。近段时间以来,在外空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动向:某些国家将外空定性为作战疆域,组建独立的外空部队等一系列举动增加了外空军备竞赛的风险,在外空这一本该全人类共享福利的领域不断制造紧张和对抗的氛围。而中国一贯主张,在共同挑战面前,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外空可持续发展;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外空全球治理升级;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深化外空各领域合作。而天文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精神,正是人类命运与共的一个生动注脚,对于今天站在发展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来说值得倍加珍惜。(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