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調查發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受訪港人中,逾半人滿意生活狀況,自評社會經濟地位上升。
團結香港基金近日發布《促進灣區人才流通 拓展港人發展機遇》大灣區人才流通研究報告,三項調查歷時超過三年,共訪問逾6000人。基金會指出,灣區內的人才流動是經濟命脈,但無論是港人北上抑或是內地專才南下發展,都要面對不少挑戰與障礙。
基金會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可從簽證、住房、醫療等政策着手,支持人才在兩地之間流通,從而推動兩地深入融合、攜手發展。大公報記者常彧璠
香港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方偉晶介紹,為深入了解並分析兩地人才流動的生活狀況、面對的難題,以及社會對其的看法,基金會委託嶺南大學訪問1025名香港永久性居民,以了解香港市民對內地人才來港的看法;又與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合作訪問2500名長期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以及3012名在港的內地高學歷人士。
內地城市提供向上流途徑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表示,調查發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受訪港人中,有超過一半人滿意其生活狀況,自評置身香港社會及移居內地後的社會經濟地位分別由4.65分提升到5.75分(總分10分),可見大灣區內地城市能為港人提供向上流的途徑。不過,調查同時發現,無論是內地人才來港還是港人北上發展,都依然面對不少挑戰。就此,報告亦提出多項政策方向,希望促進大灣區人才互聯互通。
調查發現,香港吸引及留住人才的能力有待改善,或涉及人才入境計劃審核時間較長,建議重新審視現有計劃的審核流程等,加快吸引人才。調查又發現,約60%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高學歷人才,傾向不打算長期留港發展,六成人認為居住環境不佳是離港主因,而在港工作的內地受訪者對社會融入度較低。研究認為,政府須改善房屋配套,擴大人才公寓範圍,同時為新入境人才組織文化課程及交流活動,協助他們融入社區。
在內地的受訪港人當中,過往已有內地工作經驗的一群受訪者,自評社經地位更高,反映他們在事業發展中具優勢;就此,報告建議特區政府深化與內地的交流活動,協助有意北上發展的香港青年提早獲取內地相關經驗,早日裝備好自己。
調查也揭示在內地的受訪港人生活上需支援之處,例如85%受訪者指出,衞生醫療是選擇定居城市時的重要因素,但多達67%人對內地醫療服務的評價屬「不滿意」 或「一般」;約半數受訪者對大灣區的港人就學、就業、創業的便民政策不甚了解,影響港人在內地發展的信心。
積極研究資歷框架對接
報告呼籲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動跨境醫療融合,並加強對內地港人團體的支持,為身處內地的港人提供所需支援。報告同時指出,鑒於大灣區目前缺乏統一的學術及專業資歷架構,特區政府應繼續推動兩地合作,積極研究兩地資歷框架對接,完善粵港澳三地人才互通的機制。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人才來到香港,自然是希望發展自己的事業,如果本身產業發展前景不理想,留港意願自然無法提高。他以創科為例,香港與灣區內地城市能夠在創科產業鏈上形成互補,從而以大灣區為整體吸引創科人才。他說,這也是本項研究希望帶出的信息,兩地通過流通形成體系,招商引資、吸引人才,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