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诗人牛希济词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在中国古典意象中,红豆象征着思念。乡情、友情、爱情、亲情,在这一意象中绵绵不绝……
酱紫FM出品 星湖红豆尤相思
请点击链接收听音频:https://mp.weixin.qq.com/s/ps7EYL-xbxz4LYXcEPjhMw
值班主播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郑涵
肇庆的星湖红豆,色泽殷红,外壳坚硬,心脏造型,不腐不蛀,惹人喜爱。
1993年,石榴花开时节,我从湘西南的苗家大山出发,九拐十八弯,再转乘南下列车,经过三天两夜来到西江中游的山区小镇,在“红豆缀青山,青山立湖中”的星湖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此,伫立天柱岩,手掬相思豆,看星湖景,念相思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天柱岩是七星岩海拔最高的一座石灰岩山,岩上多产红豆,郭沫若曾深情地题写:“七星落地上,天柱立中游。山多红豆树,窗对白凫洲。月下开菱镜,云间结彩楼。勾留过一宿,灯火是端州。”当时我给家乡文友夏社旗的信中,总喜欢聊聊这些“美事”,让他羡慕不已。他却不知,背井离乡的我,最是思乡情切,常将家乡的人和事揽入梦境。
正是在与文友的书信往来间,我们相互鼓励,彼此都在写作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那年春节,老家的年夜饭席上第一次缺少了我这一“分子”。我深知故乡的妈妈思念远方的儿子,也惭愧于自己因工作繁忙,休息时又常外出采访、写稿,很少给爸妈写信,让常到村口盼望儿子来信的母亲备感失落,于是我写了一篇《妈妈,不是我不想您……》的书信,发表在当年1月27日《南方农村报·外来工》版的“两地书”栏目,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融进字里行间。后来村里人说,将信读给我母亲听时,母亲眼眶湿润,称甚感欣慰。
再后来,我在七星岩边结婚成家,又有了新的“相思”情。
那时我在远离星湖五六十公里远的地方上班,爱人却生活在城区,我们只有周末才能团聚。正如前蜀诗人牛希济在《生查子》诗中所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每到周末,我和妻子携手到七星岩景区散步,看到不少成双成对的游人,或在红豆树下采摘相思红豆,或在摘星亭上呢喃密语,更让我深切体悟到“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情画意。为了结束这种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我常孤灯苦读,勤于学习、写作,终于争取到机会将工作调到了市区,又用多年积攒的工资和稿费,在美丽星湖畔买了房,告别了“两地分居”的岁月。
然夫妻分离的相思虽解,吾家有女初长成,当15岁的女儿要离家求学之时,我这为人父者不免又添“相思”意。女儿是温室里的一朵花,从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她那瘦弱的身体能否承受离家之苦?15岁的她远离父母,能否自立自强?三年之后,她能否如愿考上大学?……
种种思虑萦绕脑际之时,我忽然顿悟,星湖红豆果然最是“相思物”,总令我情思灵动。却不知,正是这乡情、友情、爱情、亲情的绵绵不绝,才让我的人生如此丰盈。 (2021年05月16日A7版 责编:易芝娜)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
来源| 羊城晚报
文字 | 杨明伟
图片 | 肇庆市星湖景区官网
编辑 | 舒舒
校对 | 朱晓明
审签| 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