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雕塑》杂志【全国两会特别关注】吴为山、范迪安、曾成钢、李象群、刘万鸣、许鸿飞2021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谈文化艺术建设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21-04-26 22:20:50  点击:695 
分享:

【编者按】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曾成钢、李象群、刘万鸣、许鸿飞等分别就美术馆、艺术产业园区、美术教育博物馆、鲁美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质量以及推动产业与艺术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提案。这些提案对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为山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彰显文化强国新形象的提案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建成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需要继承传统,需要立足时代,需要创新发展,也需要战略部署。经过百年不懈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应该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家美术馆。通过此平台,融通中西古今,以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应从国家全面实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全面审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时”与“势”,牢牢抓住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在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当代文化,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文化和新时代的逐梦文化。要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中,将文化自信筑牢、延续并升华。

第二,总结世界一流美术馆的办馆经验。通过学术研究、交流研讨,分享彼此的宝贵经验和经典案例。充分研究一流美术馆与公众、城市、国家、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借鉴与实践探索,将对传统、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思考纳入到中国美术馆发展的宏观格局中,逐步建构出全球化的竞争力。

第三,研究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在国际语境下,阐述中国文化的普遍价值,精准传播并让它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文化“走出去”为“请过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加强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心相通、意相合、情相融。

第四,结合具体工作,我认为要从以下24个字发力。“学习强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国美术馆打造成汇聚美、展示美、弘扬美的国际平台。“藏品立馆”,有序梳理藏品,拓宽国际国内收藏范围,构筑好门类齐全、精品荟萃的藏品体系。“美育助馆”,加强与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结合力度,以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树馆”,引进、培养和建设一流美术馆人员队伍,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强化专业人员研究创新带队能力。“科技建馆”,建立世界美术智库,实现线上线下并存、国际国内互通、古代现代交融、经典大众互动、图像文字相得益彰的数字化系统,打造科技赋能的“智慧美术馆”。“交流兴馆”,在国内方面,对接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美术馆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长效机制;在国际方面,充分借助“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等交流平台,提升中国美术馆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

习总书记对国家美术馆的新馆建设极其重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作为硬件的建筑及其空间是基本保障,今天的中国美术馆在空间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久的将来将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建起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美术馆是国家标志性文化建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代表作,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国家美术馆工程,国家美术馆应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对全国文化设施建设起到积极和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为此,我认为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今后,中国美术馆将通过“学习强馆、藏品立馆、美育助馆、人才树馆、科技建馆、交流兴馆”,结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美术馆所提出的六大办馆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目标奋进!

范迪安

关于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艺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力量。迄今为止,全国各地艺术产业园区大部分是通过利用老旧工业厂区厂房改造拓展为文化空间发展而来,一部分是在乡镇中形成的艺术家工作室聚落。当前,这两类艺术产业园区都遇到了一些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制约了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为:

1.艺术品交易税收扶持力度不够,艺术品交易综合税费远高于国际水平。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艺术品综合税费通常只收取交易价格的3%-6%,而我国大陆地区则高出数倍,使得大量艺术品交易处于“地下”状态,难以与金融市场对接,政府也难以获得相应财政收入,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此外,艺术品的进出口仍要承担巨大的资金质押成本,成为国际间文化产业交流和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一大障碍。

2.土地性质等制约园区发展。许多园区是旧厂房改造而来,也有些在城乡总体规划调整前建的园区,这些园区面临土地性质、产权属性、房产修建、管理权限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园区在整体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公共服务配套实施等多方面进展缓慢,城市新的规划拓展导致艺术家工作室为主的园区随时面临拆迁。

3.缺乏针对性的扶持和可持续的长期支持政策。目前有些艺术产业园区已经形成大规模文化产业聚集,为国家文化艺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其所在城市还没有给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长久的支持政策,主要表现在税收优惠、艺术和创意人才引进驻地、产业引导基金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扶持政策。

艺术产业园区在城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构成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2019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800万人次,成为北京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建议城市规划和文旅主管部门进一步整体调研和评估艺术产业园区的综合效益与存在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艺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议:

1.在现有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四个分类基础上,增加艺术产业园区专项,并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鼓励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戏曲等不同类型艺术进入艺术产业园区,推动从艺术原创走向创意经济,实现艺术创作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2.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制定艺术品交易新的税收政策。税务、海关等主管部门可参考国际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艺术品税收政策,对艺术品进出口只征收3%综合税费;海关的进出口在没有交易前不预征所得税;在艺术产业园加大税收扶持,如园区内文化企业按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给予园区产权方减免房产税或税收补贴的政策支持;给予园区小微文化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办理的政策支持等。

3.加大对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的园区的支持扶持力度。世界发达国家对艺术家驻留都有国家扶持计划,如巴黎在市中心建造了国际艺术城,其中数百个艺术家工作室接待过全球数万名艺术家驻留创作;柏林对艺术家驻留工作室采取政府补贴政策等。建议各地研究制定有关支持艺术家驻留的艺术产业园区扶持政策,在土地性质、税收优惠、居住落户等方面给予优惠。这类园区有丰富的原创作品资源,可以规划建设“艺术小镇”,在园区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社会美育空间,形成艺术创作生产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相衔接的新机制,活跃城市文化整体氛围。

曾成钢

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的提案

曾成钢(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它是中国百年艺术教育的缩影和见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22年,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多方筹款在上海始办学堂,历经十载,其间几易其址并不断扩展规模,顺昌路校址的完工标志着学校的建设成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在历史沧桑的转变中,学校旧址顺昌路556—566号,现如今已经成为民居,临街房间被改造成为商铺;其现状处于多方杂处、管理不善的状态,主楼建筑亟待保护、修缮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保护“上海美专”旧址,经多次调研并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原因如下:

第一,保护传统,弘扬价值。“上海美专”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第一页,它的成立标志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诞生,其先进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家,朱屺瞻、唐云、关良、王个簃等先后在此执教,潘玉良、徐悲鸿、李可染、程十发、来楚生、赵丹等毕业于此。弘扬“上海美专”的价值,目的在于加强对传统的感知力,链接历史与今天的内在基因,让今日之文化有本可溯、有根可寻。

第二,“上海美专”旧址在向博物馆的转化过程中,具备先天的优势和可行性。在近代一众美术院校中,“上海美专”办学持续时间最长,学制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一个校址得以完整保存的学校。当时的治学理念和精神导向,如蔡元培所题的“闳约深美”,于右任所提的“新兴艺术策源地”等,也与学校旧址建筑一同被保留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理念对海派文化的传播和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文脉遗产在国内更是独一无二。

第三,近年来,先后有画家家属、政协委员、文化界和学术界人士呼吁保住“上海美专”旧址,“留住中国美术界之根”。将“上海美专”旧址统一收回集中管理,改造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是基于“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复兴文化”的实际考量,微观层面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和研究,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际回应。以此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

将学校旧址改造成为博物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文化复兴——传承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传统;记忆识别——近现代文化的记忆体验;资源转化——多方合作拓展新时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具体操作上,可做如下参考:

第一,政府协调并安置现有住户,对建筑进行合理有效的修缮,尽可能恢复“上海美专”时期旧貌。该建筑目前是上海市“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建议提高其保护等级,在法理上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

第二,院馆合作,探索办馆新模式。博物馆可与上海美术学院等文化机构合作探索共建新模式,依托高校的专业和平台优势,进行陈列展览和大众教育;规划定位国家级智库,建立如“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全方位实现知识生产与记忆体验的公共文化职能。

第三,以点带面,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复原历史风貌,打造文化艺术街区,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资源向社会发展的转化。

李象群

关于创建鲁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加速鲁美新校区建设的提案

李象群(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一、“鲁艺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提出的时代背景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时代进步的需求

在国家顶层框架的要求和“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目标的指引下,2020年起,辽宁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扶持10个聚集效应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的重点产业园区。依托各地文化资源,重点培育100家文化产业基地和骨干文化企业。努力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艺术文化生活需要。

2.鲁艺的红色文化一脉相传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建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艺术院校。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建校以来,鲁迅美术学院致力于弘扬延安鲁艺传统,创作艺术精品,打造红色文化经典,为东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应该说,鲁迅美术学院83多年的光辉历程,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陆续创作出北京农展馆大型组雕《人民公社万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沈阳中山广场组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优秀作品。并于2016年为中共中央党校创作《旗帜》雕塑,成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雕塑的一杆大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不断推进国际一流美院和一流学科建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

进入新时代,学院的发展亟需拓展空间,希望国家能给予政策指引和资金扶持,既让老校区的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又能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方式,提速新校区建设,使新老校区协同发挥其服务社会、繁荣文化的作用,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形象,让红色基因在东北的沃土上继续发扬传承光大。

二、“鲁艺文创产业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构想

1.打造东北地区最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创产业基地

鲁迅美术学院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三好街,此区域是集城市商业、文化、科技于一体的中心街区,毗邻东北大学、沈阳音乐学院,建议利用此地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创意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商业开发。逐步将老校区打造成比肩北京798艺术区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吸纳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入驻,建立功能丰富的文化区域。从根本上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结构闭环,使东北地区的城市文化更有根基。

2.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鲁艺文创产业园规划布局中还包含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计划在老校区机关办公楼(已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建筑)后身的两个绿色广场上,放置汉白玉材质的雷锋、杨靖宇、杨根思、冼星海四位人物的雕塑,分别代表雷锋精神、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鲁艺精神。将四位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形象以雕塑形式呈现与环境融为一体,打造成兼具“美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建立鲁艺文创园有助于东北区域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艺术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水平已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如何助力辽宁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鲁美作为传统艺术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鲁美沈阳老校区历经60多年的发展,见证了沈阳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已深深扎根于城市之中,成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地标和红色品牌,与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紧紧相连。建立鲁艺文创产业园,加速沈阳浑南校区建设不仅能用更优惠的产业政策、更贴心的产业服务为文化企业搭起产学研平台,更能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鲁艺精神弘扬壮大,让大众以艺术的方式接受延安鲁艺延承至今的红色文化与审美教育,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刘万鸣

关于提高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质量的提案

刘万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革命纪念馆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红色基因库,承载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着生动鲜活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建设,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多次视察参观革命纪念馆,对革命纪念馆建设提出要求。

革命纪念馆中的每一物件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珍贵的价值,而与之相结合的每一件美术作品,同样能够艺术再现奋斗历程、记录关键时刻、讲好红色故事、彰显伟大精神,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重视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质量,充实完善作品内容、更新作品创作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各地方革命纪念馆特别是部分市县级革命纪念馆与国家级革命纪念馆保管展示的美术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质量上还有差距。尽管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在革命纪念馆美术创作上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欠缺,使美术作品所能反映的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体现还有不足。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下:

其一,人物造型是革命历史美术创作的关键,因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多数是表现人物形象,所以人物造型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革命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应强调形神兼备。而有些作品需要在此方面加以提升,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精神内涵充分表现出来。

其二,各地方一些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因历史关联较大,个别创作在求内涵、求品质上还需要深度思考,在创作内容及手法上有时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给观众带来重复的感受。同时各馆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创作内容难以做到互通有无、主次分明、各具特色。

其三,美术创作重在取舍,取什么、舍什么是创作者水准的重要体现,更是美术教育的要求所在。主题性创作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把革命历史事件精准的深层精神通过形象体现出来,在这方面也亟待完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为更好地发挥地方革命纪念馆以及文化人的作用,用美术作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我就支持提高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根据不同艺术种类,建议国家专门设立艺术基金,组织党史专家和美术家,分类、分组、分步开展调研,分析全国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的总体现状,尤其要研究地方革命纪念馆存在的困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革命题材创作质量、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创作队伍优势,加强国家级美术团体和地方美术团体的合作,挖掘地方美术的潜力,创作上形成互补,打造专业一流的革命纪念馆美术创作队伍。重点组织中青年艺术家,以课题的形式集体参与创作,一方面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一方面可以让当代青年艺术家更加深入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以真情投入革命题材艺术创作。

三是在组织实施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阶段性地组织党史理论专家观摩指导美术创作,使美术家的创作作品在专业理论支撑下完成,避免出现与历史相违背的情况,使艺术品在反映现实中得以精神的升华。

四是在配合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创作、展览的同时,陆续出版革命纪念馆的文艺作品图录集,推动“四史”宣传教育,真正做到艺术创作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许鸿飞

产业与艺术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许鸿飞(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提出了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解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递交了《产业与艺术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提案。

许鸿飞,因其塑造的鲜明“肥女”雕塑形象,而被广大民众熟知。作为艺术家,他在日常观察中发现,乡村“颜值”不够高,是阻碍广东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从去年起,许鸿飞就用雕塑的形式,为乡村注入活力与生机:“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先后在塱头古村、清远连樟村、花都红山村等地展出。

许鸿飞以浙江西北山区的安吉县为例,2008年,安吉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安吉县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随后被定为国家乡村建设标准。2019年,在原标准基础上,又升级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其中提到在村庄主入口、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建设景观小品,拓展村庄内涵,放大品牌效应。

近年来,广东大力引导并鼓励发展乡村创意艺术文化产业,引导乡村运用“人文地景产”等要素,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通过艺术品下乡展览,让乡村吸纳高雅艺术文化的理论知识,让本土特色“走出去”。因此,对许鸿飞而言,除了用雕塑提升乡村精神面貌外,他更看重的是通过推动乡村的文化,带动产业振兴。

本文节选自《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 [2021全国两会特别关注]

(更多详情请关注《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