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台湾腔,大陆人或多或少都觉得,说起来“嗲嗲”的。其实我们平常说的台湾腔,指的是台湾同胞说所谓“国语”时的腔调,也就是台湾版的普通话。而两岸对普通话的定义基本相同,大陆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台湾也规定“京音即国音”。既然两岸都说的是“京音”,为什么不一样呢?
这与台湾推广普通话的人有关系。现如今的台湾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闽南女学生”的口音腔调。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后,开始在岛内推广普通话。而想要推广一种标准语音,最重要的是向小孩推广。可当时台湾的本省人和客家人,“国语”都不标准。哪怕是大陆来的外省人,也一言难尽。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眷村内长大的外省人明星,有很多都会讲几句家乡话。这也就意味着,指望家长向小孩推广“国语”,是缘木求鱼。而靠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也不靠谱。因为当时台湾经济落后,广播电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绝对是奢侈品,小孩子们接触不到。
唯一靠得住的,就是学校的老师了。因为小孩子每天接触的都是老师,所以老师的“国语”发音和腔调,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容易学习的。而这些老师,多半从当时的“台湾省台北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由于这所学校免学费,许多家境贫寒但成绩出色的女学生被它吸引。这些20岁出头、方言多为闽南语的女学生,成了岛内推广“国语”的主力,小学生们从她们这里学习发音和腔调,逐渐定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台湾腔是“酱紫的”。
台湾腔的形成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但是两岸之间的交流并不会因此受到阻碍。其实,哪怕语音不同,只要有一颗愿意来往的心,两岸自然一家亲,何况两岸同胞说的普通话,差别并不大。
策划/牛宁
编辑/郑云天
主播/郑云天
后期/赵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