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一片水蓝蓝,岸边鲜花红艳艳,在山东省威海市羊亭河湿地公园,从外地来威海定居的王女士说:“威海生态真不错,公园非常多。”
以陆地海域为“画板”,用城乡山水做“骨架”,近年来,威海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还绿于民,修复自然生态
在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村民岳吉叶一有空就爱到村头的露天石窝剧场转转。这里经常举办社区文化节,播放露天电影,组织篝火晚会。
石窝剧场原本是村里的一处废弃采石场,环境较乱。本着“自然生态修复,保留乡村记忆”的理念,政府依着山势在采石场周边植树种草,以采石断面为背景、下陷部分为舞台,设置了阶梯观众席,“石窝窝”改造成了别具一格的石窝剧场。
“石窝窝”精彩变身,是威海还绿于民的一个样本。近年来,威海加强山体保护,石材类矿山由2005年的739处压减到现在的24处;市区周边采石场2015年全部关停;在建山石资源类开采矿山,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绿色矿山。
“我们对废弃矿山、破损山体进行了修复治理。”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鞠朝传说,一矿一策开展治理,复绿的同时打造人文景观、山体公园等。
据统计,2018年以来,威海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资金,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3%。除了投入18亿元整治和修复破损山体,还投入32亿元整治修复海域、海岛、海岸带等。修复受损海岸线80多公里,沙滩、湿地1.2万亩,建立各类保护区17处。
城市增绿,满足群众需求
晚饭后,刘萍喜欢带着孩子到附近的利川游园遛弯,草木青翠,孩子们欢笑嬉戏,大人们休闲散步。这里曾是一片废弃多年的建筑工地棚户搭建地,改造后变成了居民亲近大自然、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合理利用地形和周边自然环境,搭配错落有致的花木等绿植。”环翠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主任于宏轩介绍,公园还增设儿童游乐设施、成人健身器材等,满足周边群众休闲运动的需求。
憩园修绿、空地植绿、河道护绿、拆违补绿,“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想方设法提升城市‘含绿量’,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威海市住建局办公室副主任孟德发说,2018年以来仅中心城区就建设口袋公园、山体公园66处。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主任侯世典说:“我们把口袋公园建在社区,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在家门口就可以逛公园。”
“无论公园大小,我们确保每一处公园都与众不同,让群众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于宏轩说,环翠区今年又新建、改造40处公园,完成后全区公园总数将达到325处。
生态优先,带来发展机遇
威海华夏城是一处5A级景区,它的特别之处是在废弃矿山上建起来的。景区共修复矿坑44个,栽树超过1200万棵。
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景区将生态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富民兴业相结合,发展文化生态游。如今,每年来此旅游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千余名周边村民在景区就业,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周边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
“俺老家以前就在采石场下,经常灰尘弥漫,衣服都不敢晾晒在院子里。”家住华夏城附近的环翠区嵩山街道向阳社区居民宋悦梅说,“如今不仅环境变好了,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鞠朝传介绍,威海推动生态和发展双赢,将千里海岸线打造成一条“生态链”,拥有4A级以上景区9处、海滨公园17处、海水浴场8处,还有200公里的高品质滨海步道。
好生态带来更多发展机遇。2019年威海设立外资项目273个,实际使用外资12.2亿美元,集聚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公园赛道为依托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全国自行车邀请赛等重大赛事,也相继落户威海。如今,威海接待游客年均增长9.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
本报记者 潘俊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8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