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高铁列车上,乘务员在“喜迎国庆浓情中秋”活动中为旅客表演舞蹈。(图源:新华社)
国庆节与中秋节近二十年再次“喜相逢”,中国民众度过了八天的“双节”假期。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假期总结报告”显示,疫情后的首个超长假期,中国旅游市场复苏劲头十足。“双节”假期,中国人出游的盛况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外国媒体、专家和网友纷纷表示,这不仅证明了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也释放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鲜明信号。
经济复苏不是梦
“十一”黄金周历来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今年更是如此。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十一”黄金周,中国消费市场明显复苏,餐饮购物、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均呈现繁荣景象。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前7天电影票房近37亿元,为历年黄金周次高水平。
“双节”期间,旅游市场复苏尤为劲头十足,备受瞩目。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消息,八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整个假期全国旅游市场平稳有序、经济消费持续升温。
在南非经济专家劳拉·霍德斯看来,中国国内旅游业在“双节”期间的火热将为中国经济注入资金收益,因为旅游业具有乘数效应,所以中国旅游业的火热也将有利于带动中国其他产业共同增长,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就世界经济而言,众所周知,中国是各类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因此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对全球的经济与贸易往来至关重要,对于促进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也非常重要。
海外观察人士和媒体指出,假日经济火热不仅证明了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纽约时报》写道,“当人们涌向火车车厢,古老的庙宇中以及做一些其他国家人民仍然只能梦想的事情时,这是迄今为止表明中国从疫情中复苏的清晰信号。”
旅游热潮发生新变化
除了关注中国“十一”黄金周旅游相关数据及武汉旅游业恢复外,外媒还将关注点放到了全球新冠疫情大环境下,中国人在“十一”黄金周的旅行习惯和出行方式上。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旅行方式发生了改变,以往中国游客青睐的“出境游”转为了“境内游”;自驾游和1至6人规模的定制型小团体旅游是今年中国“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最热门的主题。
9月30日晚,周伟从湖北武汉跟女朋友一起驾车出发,回到荆州老家与父母一起度过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除了回家探亲,他们还准备跟父母一起前往河南自驾旅游,加入中国数亿黄金周的旅游大军。这对身为湖北人的他来说有些感慨。
就在几个月前,他们才经历过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外出旅游放在年初还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他们在计划旅游行程时却已经基本不会将疫情考虑在内了。“现在国内基本已经没有病例了,疫情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影响出游的因素,”周伟在接受BBC采访时坦然地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为这次黄金周旅游季也做足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在黄金周到来之前,中国政府调整了各景区游客接待量的上限,由50%上升为75%。同时要求各地景区实行提前预约制,实名预约、测量体温、扫描健康码成功后才可进入。
在外界看来,这个十月,中国或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旅游市场。虽然如今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大多数国家确诊病例依然高企,采取地区封锁等强力防疫措施,而曾在疫情中心的中国,通过“十一”小长假期间不仅见证了旅游市场的复苏,更检验了抗疫的成效。
为何能够放心出游?
中国民众在黄金周期间放心出行消费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的成功。福布斯网站在5日贴出一张十一期间北京街头人头攒动的图片,接着在文章开篇直言,“中国已经打败了新冠病毒。无需再等世卫组织宣布。”
不仅因为中国的疫情曲线呈平稳走向,而且在华的大型跨国企业以及在上海和北京的外国人既不害怕,也没有想匆匆逃离。美媒表示,中国的经济正在回暖,每个月都有改善,而且比绝大多数西欧国家都好。
“黄金周”游客的出行是对中国防疫成果的最好肯定。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雅虎新闻也贴出中国民众出游的照片。雅虎新闻感叹,中国十一黄金周“人从众”的盛况令许多国外的推特用户感到“震惊”。在为期八天的长假期间,数百万中国居民涌向各大热门旅游景点,“长城以及西安古城墙遗址都挤满了游客,这些场景只在疫情前的生活中出现过。”
“这一幕在几个月前是难以想象的。”CNN认为,为期八天的十一小长假,是中国最繁忙的出游期,也是中国从大流行中摆脱出来的一个重大考验。文章表示,这个黄金周,由于中国各地的疫情传播几乎为零,人们前往汽车站和机场,奔向全国各地旅行。
“我认为中国已经很好地控制了病毒。”29岁陈倩梅(音译,Chen Qianmei)在这个假期选择从广州飞往上海度假。“我戴了口罩,随身备着酒精湿巾,特别是吃饭前需要进行手部清洁——尽管在上海,现在戴口罩的人已经很少了”。(海外网 张敏)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