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最大的一条气候新闻”“这些承诺将发挥关键作用”,连日来《纽约时报》、彭博社、路透社等外媒刊文如是评价中国关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承诺。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重挑战之际,中国的积极表态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鼓舞。
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抵消人类其他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净碳零排放量。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温室气体排放剧增是其主要原因。几十年来,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从京都到巴黎,减排责任分配都是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会议的核心议题,也历来是博弈焦点问题。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抬头,美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巴黎协定》,拒不履行相关承诺,严重阻碍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全球气候治理陷入低谷。
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培养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系统性任务。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决心,也需要庞大资金和雄厚技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比其他国家困难得多。不过,即使面对重重挑战,中国作出的碳中和承诺也超出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实现碳中和的要求。中国的承诺,或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事实上,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并为达成《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方与各方共同努力下,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会议达成了坚持多边主义、反映各方气候治理共识的一系列决定,为后续谈判奠定了基础。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2020年减排目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沙漠蝗灾、极端天气频发等灾难再次启示我们,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作为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并实现复工复产的国家之一,中国并未因经济下行压力而放松生态环保“红线”。自3月以来,习近平深入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等地考察调研,一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无废城市”、农村清洁取暖等项目持续推进。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保责任,成为实现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坚定推动者。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面对刻不容缓的气候变化形势,世界各国应团结携手,共同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