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琴坛村村民在茶山采摘茶叶。 琴坛村供图
浙江金华是全国著名侨乡,共有华侨华人5.1万人,包括归侨侨眷在内的涉侨人口达10万。婺城区有1000余名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内居住有3000余名归侨侨眷。
琴坛村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地处崇山深处。一条清澈幽静的箬阳溪从山峦间蜿蜒穿过,琴坛村的民居沿溪依山而建。正午时分,记者从唯一的进村公路蜿蜒而入,远远就能看到,清一色土黄墙面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碧绿山色中,十分亮眼。
土黄色,是客家传统民居与众不同的代表色。客家文化,是琴坛村与众不同的代表元素。相传200多年前,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龙岩市上杭县、长汀县一带的客家人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扎下根来。如今,琴坛成为箬阳乡唯一的客家人聚居村。
客家话“原汁原味”
“我们去福建古田祭祖,他们说的客家话和我们是一样的,100%能懂!”69岁的村民张俭梅说起2016年自己第一次到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祭祖的经历,相隔400多公里的两个客家山村,因为一口“原汁原味”的客家话,突然拉近了距离。
“酒是我们客家的家乡酒,猪肉、牛肉都用大碗装,接待我们的大哥71岁了,就像一家人一样。”张俭梅一边说一边比划,仿佛热闹的宴席就在眼前。家里的孩子们在哪儿工作,家里的地收成咋样,山上养的鸡、家里种的红菇能卖多少钱……说的是家长里短,道的是阔别重逢的乡情。
2015年8月,琴坛村举办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节,客家山歌、客家拳、客家棍、客家特色小吃……让外来游客大呼过瘾。客家文化的名气打响了,来村里休闲度假的游客多了,来琴坛“寻亲”的客家人也多了。
“金华市海西商会的人找到我们村,他们说,终于在金华找到讲客家话的‘自己人’啦!”琴坛村党支部书记余根基说,海西商会是金华市福建籍商人组成的社团,最近几年,每逢年节,他们都有人到琴坛来,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家送礼物。“他们就把这里当成自己家,总想回来看看。”
在村里的马路上,问来往的男人:“还会打客家拳吗?”他们总笑着说:“好久不练啦。”可三两个人聚起来,排好队形,喊出招式,无论年青年长,大家立时扎下马步,勾拳抬腿,拳法整齐划一,动作干脆利落。
烧面“烧”出回头客
独特的客家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让长年隐居在重山之中的琴坛重新被世人发现,成为附近城镇居民热衷的休闲去处。村里的文化礼堂装潢一新,成了展示客家民俗的“博物馆”;家家户户挂上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招牌……
在众多农家乐中,最显眼的要数坐落在溪畔山包上的老邹家。
沿着层层石板台阶拾级而上,攀到顶,是一个水泥砌出的小平台,平台后边偌大的堂屋,高大又气派。山包下面,箬阳溪弯出一条漂亮的圆弧。住在这里,清晨推开窗,就能看到山岚自山间升起,溪水向山下流去。
68岁的邹子法和63岁的妻子张志英一直住在这里。他们是琴坛村最早开始做民宿的家庭,也是至今最受游客喜爱的民宿。余根基开玩笑说:“他们家能火,主要靠他们‘高’。”
不仅是靠地势高,还靠夫妇俩“经营手法”高。
2005年,琴坛通了水泥路,骑车在村里晃悠的人也多了。“你们家能不能帮忙烧碗面啊?”邹子法家里不时有人来问。烧饭就烧饭,邹子法和张志英就这样开始了“给人烧饭”的副业。采茶季节,家里的茶园在屋后高山上,进村骑车的“回头客”给老邹打个电话,张志英就火急火燎地跑下山,回来给游客烧饭。
“我跑5里地,给他烧碗面,10块钱。”张志英说完大笑,“那有什么办法,人都到家门口了,总不能让人饿肚子啊。一个人,也要烧给他吃啊。”
山歌唱成时髦歌
老邹家不仅能烧饭,还有配套服务——唱山歌。
说到唱山歌,张志英张口就来了首客家情歌:“一把扇子两面花,有心有意到姐家,站了半天无有凳,等了半天无有茶,双手一插到别家。”一段唱完,意犹未尽,张志英又顺带把下一段对唱接了上来:“心肝哥哥你莫怪,这家不是姐当家。过了三年你回头来,把腿当凳酒当茶。”
从十二三岁上山采茶开始,张志英就学唱山歌。情歌、送嫁歌、劝赌歌、十月怀胎歌……张志英的山歌在琴坛村是出了名的好。只要父亲母亲教过的,张志英唱得滚瓜烂熟。张志英年轻时,常常是采茶累了,站在山头自己唱一段,就能听到山那头有人对歌。
“谁能想到,现在大家又来学着唱!”张志英说,不仅是有客人请她唱,哈尔滨师范大学来采风写生的学生、浙江师范大学来调查客家话的学生,都来找她学唱歌。每年村里举办文化活动,总要邀请她上台演唱。
2019年,琴坛村的民俗文化节上,邹子法和张志英带着十几名村民,登台对唱山歌。邹子法点开手机里收藏的现场视频,指着屏幕里穿着客家服饰的“歌手”说:“现在大家都爱听山歌!”
如今,琴坛村被划入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村封山育林。“我们现在不进山,不种地,就在家掂掂饭勺,轻松得很!”邹子法笑着说,“游客来了爬爬山,在老乡家歇歇脚,保护山水,文明出游。”(记者 高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