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服贸会综合展区文化服务展位上,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戏曲“变脸”游戏。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摄
“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继续上升。”9月15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本次调查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法国、南非、巴西、阿根廷等22个国家同步展开,共获得11000个访问样本。调查显示,2019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3分,较2018年提升0.1分;海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较高,得分达7.2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平衡,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着眼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国家形象的精准定位、塑造和传播,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虽然本次《报告》调查的是疫情前的数据,但其中反映的趋势性、长期性特征仍然具有启发性意义。
一是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备受期待。2019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领域表现认可度均获提高,全球治理表现亮眼。有31%海外受访民众认为,未来5到10年,中国应重点塑造和展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这种期待不会因疫情改变,反而可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纵然面临基于傲慢与偏见的杂音,但中国强力的举措、英勇的付出、巨大的牺牲、艰难的探索有目共睹。在抗击疫情的全球战场上,中国发起了新中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紧急物资援助。尤其当一些国家大搞“疫苗民族主义”时,中国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越来越有血有肉,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也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二是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得到更广泛认可。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形势,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在疫情造成世界经济“大封锁”的困难局面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期待将变得更为热切。
今年4月至6月,德国对中国的季度出口首次超过对美国和对其他国家的季度出口;在美国政客鼓吹对华“经贸脱钩”的政治高压下,今年前7个月美国成为在华新设企业最多的国家;吸引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刚刚闭幕,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将迎来四海宾客……在疫情冲击下,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成了全球生产、投资、消费的“避风港”,为黯淡的全球经济图景增添了一道亮色。《华尔街日报》近日连续发文点赞中国经济成绩,认为中国“有望成为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三是中国道路的重大意义得到进一步确认。《报告》显示,与2018年调查结果相比,认为中国发展道路“对本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以及“能够解决一些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上升2个百分点。疫情这场大考,不仅是对各国公共卫生系统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验。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全国一盘棋”的超强凝聚力,在这场百年未遇的疫情中前所未有地清晰呈现于全世界面前。
近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出于“甩锅推责”、全面打压中国的目的,对中国道路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攻击。不过,历史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那些在疫情初期曾对中国严格防控举措说三道四的西方媒体,今天转而在赞扬武汉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在感慨中国成功让“近两亿学生安全返校”。中国不输出“中国模式”,但由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道路理应得到世界尊重。
当前,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也将迎来新课题新挑战。不管是遭遇“逆风”还是“回头浪”,都要保持清醒和定力,不畏浮云、不乱阵脚,用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任凭风吹浪打,勇开“顶风船”,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步伐就不可阻挡,中国国家形象向好发展的长期趋势就不会被根本性打断。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自信。(海外网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