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辉今年55岁,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担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孟根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感觉沙漠离自己越来越近,水源离自己越来越远。林兴辉意识到发展节水农业已经刻不容缓,于是在全村人都不敢尝试时,他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5年来,不断扩大耕种节水小米的面积,还影响更多农户加入进来。
林兴辉的二女儿林琴,大学毕业后没有像村里不少年轻人一样去大城市找工作,而是留在家乡,从事与节水农业、地下水保护相关的工作。2013年11月,林琴成为一名地下水保护志愿者,2015年大学毕业后,与父亲一起从事家乡地下水保护工作。
身先士卒第一年
阿拉善是极度缺水的干旱荒漠地区,保护地下水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009年,阿拉善SEE将沙漠小米引入阿拉善,种子采用的是节水谷种,产量与常规谷子相比,每亩能提高1/3。该项目要求种植户必须采用滴灌带滴灌技术,亩均用水量需低于350吨,相对于大水漫灌的玉米等高耗水农作物,每亩可减少开采地下水约500吨。
2014年,阿拉善腰坝地区将节水小米作为对当地生态与经济双贡献的作物进行种植推广。作为最早加入的两个合作社之一的带头人,林兴辉当时的想法是,在腰坝推行节水政策,政府给每亩地配水550方,如果全部种玉米,水方不够;此外,对公益组织这几年在当地推广的节水项目越来越信任。
但是从过去一直种玉米改为种小米,林兴辉还是有一定的顾虑:第一年种植,产量是否能达到500斤以上?在春播时是否有适合的播种机械?按有机方式种植,人工除草是最费工的。
2014年,林兴辉投入了大量人工。因为是有机种植,除了自家的劳动力,还要雇当地农民锄草、间苗和灌水等。
第一次种,心里没有底。“项目推广方派小米种植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种植前开展培训、帮我们调运种子、选购合适的种植机械、指导田间播种,定期来地里考察,发现什么问题赶紧解决。”林兴辉说。
一年种下来,比起种玉米,收入提高了吗?“2014年的收成还算不错,合作社的种植方式属于粗放管理,不像单个农户那么精细化的管理,但是这一年种植小米的收入非常乐观。”
从观望到转变
2015年,小米种植计划招募时,吸引了不少新农户加入。林兴辉认为,这是因种植谷子节水效果明显,亩产收入比玉米高,而且有订单收购,种了以后销售有保证。
那么,按有机标准种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林兴辉说,有机之所以比常规的难,是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追施有机肥、哪种有机肥适合。
但种植节水小米要求土地连片种植(防止土壤受周边地块干扰),一旦遭遇虫灾怎么办?为此,合作社经过多次开会整合土地,终于整合了9眼井的土地;在专家的建议下,需要在拔节、挑旗阶段追施有机肥,因为使用的是滴灌设施有机肥颗粒,不好冲施。林兴辉和大家经过多方调查找到适合有机谷子冲施的沼液肥,切实为农户解决了追肥问题;还有在抽穗的时候遇到了虫灾,项目方的工作人员在那段时间天天下来查看情况,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一个生物制剂,虫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两年下来,村民们很认同小米种植的理念,“种小米能节水,还能增收!很多村民之前认为小米种植不可行,但是通过第一年的长势,让好多村民转变了这种思想理念。”林兴辉说。
全家齐上阵
现在,林兴辉的两个女儿都在做与沙漠生态相关的事情。大女儿上研究生时选择了与荒漠化治理的相关专业,二女儿在大学毕业后加入地下水保护项目,全家都希望能对荒漠化治理尽一点微薄之力。
女儿林琴学的专业是有机化工,“我待的这个团队是保护地下水的,我觉得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在这里工作后,才真正了解到家乡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父亲林兴辉说,小林是生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花草树木,现在也非常热爱她的工作。而在女儿眼里,父亲从小到大都是她的榜样,“生活中勤劳、朴实,对于村子的发展,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时刻着想着村集体的发展。”小林说。
对项目的未来,小林充满期望。她说,小米推广种植面积扩大,使农业节水达到采补平衡,通过小米种植推广能带动家乡的农民对荒漠化的认识,让人人参与到节水当中来。
截至2019年底,阿拉善SEE“地下水保护”项目累计推广节水小米1625公顷、总产量6924吨、参与农户556户,节水量超1200万立方米。目前,项目组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推动节水政策落地、节水作物及节水技术应用推广,形成了一套“环保公益组织+政府+社区”的综合节水模式。在节水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帮助当地农户增收。(金少泽 朱德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31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