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在农田里为小麦进行植保作业。(图源:新华网)
埃及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哈萨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麦面粉、红萝卜、马铃薯等农产品,越南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约,塞尔维亚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近日,部分农产品出口国开始限制农产品出口。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市场预期悲观情绪弥漫,各国抢购、限卖及物流不畅的恐慌叠加。那么,面对疫情可能的引发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中国的“米袋子”还稳不稳?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中国自给自足有底气。截至2019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吃自家大米”完全能够养活14亿人口。从消费端看,中国进口大米消费仅占总量约1%,主要起品种调剂作用,口粮需求则主要依靠国产。
仓库中有余粮,可以大大降低全球粮食波动带来的恐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表示,全球粮食贸易体系中稳定性十分难得,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愿意进行超量的生产和储备。中国日渐完备的粮食收储政策,为粮食供应做足保障。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扩大、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政策填满“大国粮仓”。粮食应急保障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国大中城市的米面油等成品储备,可以满足10-15天的供应。在应对此次疫情中,中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应急体系就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别是重点地区的粮食有效供给。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抓住农时的关键时期,积极组织春耕生产。一些地方在融资、用工、原材料保供等方面为农资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优惠便利;一些地方为运输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的特种车辆开辟农资保供“绿色通道”,“点对点”配送;一些地区组织安排错时下田、错峰作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断打通农资供应、农民下田等方面存在的堵点,必将为保证全年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和粮食安全危机,中国人的“米袋子”很稳。(海外网评论员 赵壹晨)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