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神秘的,是陌生的。
但国人对于“漆”的审美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中国的象形,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韵,是华夏关于美最早的认知。由物及技,从此,漆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历史悠久,工艺更是考究复杂。
温润外表下
反映着现代机械化的冰冷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漆艺的开端,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便已见其踪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最初的“漆”被用来为器物防腐,之后才慢慢延伸至美学层面,用来增加器物美感。从商周到明清,随着器物美学的提升,漆艺也变得越发多样,点螺描金、敷彩设色,无一不是秀美典雅,端庄大方。
中式美学崇尚简洁,越简洁,越雅致。在中国水墨画中也常常可见创作者对于留白的独特用意,而不同于水墨画的留白,漆器上虽色彩亮丽,却无一分多余的艳色,每一处都恰到好处,触目合宜。在它光洁的表面上,凝结了中国最古老的美。
“中华漆艺”守艺人沈锦丽
沈锦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漆艺传承人
高级工艺美术师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作为漆艺中的一支,闽南漆线雕承载着“中华一宝”的美誉,以其有别于其他漆器工艺的制作手法,惊艳了一代又一代厦门人。
以漆艺著称的厦门沈氏家族,世代传习着这门古老的技艺,而如今的“掌门人”素手雕琢二十余载春秋,完成了家族工艺向民族工艺嬗变。她,就是沈锦丽。
其个人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曾受命为国家领导人设计制作出访的国宾礼品,于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作品推介会和鉴赏会,2004年分别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金博士杯”金奖。曾荣获"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爱国报国全国先进模范个人"、"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北京鸟巢贵宾接待厅漆艺项目艺术总监,2011年至今为红旗L5国宾车室内漆艺装饰项目艺术总监。
因一块糖“误入”漆艺世界
又因故宫再次与漆结缘
力落到了实处,便每一分都恰到好处。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国匠人精神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令传承变成了一件更加伟大的事。他们将千百年来的流动文化,形成大海,厚饮每一个中国人。
而谈起初入漆艺世界时,沈锦丽笑着回答:“我是被曾祖母的一块糖骗进这个艺术殿堂的。”
“但真正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则是初到故宫时。”说起往事,沈锦丽回忆道。
“1992年初到北京,看到故宫宏伟的漆木结构建筑,让我赞叹不已。有人说,故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壮观、最伟大的漆艺作品,从漆木结构的建筑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故宫的众多馆藏作品,都与漆息息相关。中国有百工之说,而漆艺为百工之母。虽然首次来到故宫,但冥冥中与漆艺的内心距离拉近。我在感叹之余,想到几近失传的家族漆线雕手艺,便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沈锦丽:原来像我这样的人
也可以这样过一生
谈到漆,沈锦丽的眼中始终有光,当话题转向“传承之艰辛”时,她话带柔弱却坚定地回答:“漆线雕的存在,是‘以艺载道’。我选择它,因为我觉得,漆的艺术是我们东方艺术的代表,它的生命力是不可代替的。传承的过程,挺感动的。常常觉得好累,也无力,但只要停下歇息会,回头一看,又不禁感叹,因为传承,我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也可以这样地过一辈子。”
同时,沈锦丽还提到:“漆艺还有很多的潜能没有被开发,但是我相信,在这个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它一定会更好。把‘线’的艺术回归到时代之中,这是我所坚信的。”
艺术应该是高高在上的
要把它融入日常
早期,漆器的出现是以日用器和摆设用器为主,漆器制品的高昂价格和装饰之华丽,使之成为贵重工艺美术品,成为上层社会日用具中的物品。
漆器自出现,便一向居高不下,老一辈的人谈到漆器,总会念叨这是皇室御用的器物,而漆线雕艺术最早则用于佛像装饰,俗称“妆佛”。
谈起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沈锦丽不以为然,她认为艺术不该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日常,想要传承,不应该是原封不动地使其延续下去,而是让漆器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漆器,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她手上,一幅幅“新面孔”里都住着一位“老灵魂”。凭借着创新的想法,她依靠自身精湛的中华漆艺,从小渔村走向奥运村,从小作坊走进大会堂,完成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鸟巢国宾厅大型漆艺作品的创作。
此外,“APEC”以及“金砖”专用的红旗国宾车内漆艺装饰,亦出自她与团队之手。她说,生命有限,却可以用漆创造无限。
在她身上,我们也更好得知,现代的手工艺行业早已不只是重复着“老把戏”,循环着旧时的花纹和样式。时代之中,有更多更新的创意,让它以新的面孔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回归传承之本,以新面孔去呈现老物件,让更多的人发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作者:黄思佳 审核: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