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大娘,这水好看呐?笑这么甜。”在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边昭村,镇水管所工作人员田志昌带记者来到61岁村民孙敏丽家,碰见她正接水做饭。
“这水好看,更好喝。”孙敏丽见来了生客,忙请进屋。只见对面墙上满满贴了两排奖状,黄灿灿的,透着喜庆。
坐上炕,孙敏丽唠起了曾经“水难吃、吃水难”的日子,“俺们吃了一辈子咸水也就算了,可俩孙子还在长身体啊。”俩孙子十来岁,是孙敏丽的心头肉。
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的通榆县,年平均降水量仅350毫米。降雨少,地下水还普遍氟、铁、锰超标。祖祖辈辈喝咸水,很多村民都长了口松动的“黄板牙”,上点年纪就变成“大豁牙”。
孙敏丽回忆,最早村里家家有水井,用人工压水;后来改用小水泵抽水;再后来,村里修了两个水井,一天定时给全村供三遍水。“水不行,祸害人。说是深处地下水,但还是发咸,存水的水缸久了都粘一层黑沫子。”
让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成色。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72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90个,是吉林贫困人口最多的县。通榆县的扶贫干部,扎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去年底,全县建成了655处集中式供水工程,铺设供水管网454万米,水质100%合格,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去年,通榆县又开展了彻查农村水源地污染问题的治理行动。两个月内,全县1.2万余名干部职工在乡间村舍和农户一起,拆围墙、扒圈舍,清理垃圾,将水源井半径3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彻底清除。村民薛伟家200多平方米的大羊圈,正好在水井旁。“全屯喝上放心水不容易,咱不干那添堵的事。”薛伟二话没说,拆了羊圈。
快过年了,孙敏丽将大瓦房的白色瓷砖擦得更亮,砖头铺就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去年俺最高兴的事就是喝上放心水,这水喝着心里甜,日子就有奔头。”(记者 祝大伟)
《 人民日报 》(2020年01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