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西兰文化,许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拥有独特碰鼻礼、威武战舞的毛利文化。走进新西兰驻华大使馆之前,毛利文化成为“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组锁定的重要探访目标。
进入使馆后,工作人员便把我们径直带到了“毛利会堂”。这间名为“海帕基阿卡”(毛利语:He Pakiaka)的毛利会堂来头不小,是中新友好交往史的见证者。海帕基阿卡在毛利语中意为“植物种子”。1984年,一个新西兰毛利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此访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设立“海帕基阿卡”毛利会堂的想法应运而生。1986年3月28日,时任新西兰总理戴维?朗伊为海帕基阿卡揭幕。30余年间,毛利会堂成为使馆工作人员引以为傲的“精神核心”,始终以热情的姿态欢迎中新两国宾客的到访。
我们一走进毛利会堂,映入眼帘的便是花纹繁复的红色门楣、墙上11根部落特色鲜明的红色木雕、木雕之间花纹各异的草编墙板以及屋顶红黑相间的彩绘椽条。方寸之间,让来访者感受时空的转换,沉浸于毛利艺术的力与美,并对这种古老文化产生无限遐想。
在使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毛利文化在我们面前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门楣上雕刻的有半神毛伊。在新西兰毛利神话中,毛伊和他哥哥们抓到的大鱼幻化成了新西兰的北岛,他的独木舟则形成了新西兰的南岛。不同木雕刻画了各个毛利部落祖先的故事,手持矛镖的木雕形象,描绘的是新西兰北岛中部部落祖先保卫领土的故事;半鸟半鱼半人的木雕形象,展现了新西兰南岛部落的玛纳亚起舞场景。在毛利语中被称为托古托古的草编墙板,用不同几何图形的组合带我们领略了古老文化的深邃。足迹图案象征着为人类发展不断奋斗、向最高领域探索追求的道路;密密麻麻的斜十字图案寓意满天繁星,寄托着对逝去祖先的怀念……
细细品味毛利文化中的点滴细节,我们不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也体会到毛利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之美。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毛利会堂的红色元素,是对中国文化的致敬;托古托古的方格图案原本象征联盟,在此特指中新两国的友好关系。
跟随镜头,海内外受众也体验了一次毛利文化的发现之旅。架起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正是“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组的一大初衷。我们不仅希望大使们分享各自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也希望让更多中国受众感知世界多样文化的魅力。(毛 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13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