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书店新门店“光的空间” 陈玉宇摄(人民图片)
浙江新华书店嘉兴市海宁书城的灯彩。 浙江新华书店供图
北京新华书店永安路店内,读者在选阅书籍。 本报记者 康 朴摄
浙江新华书店金华市金华书城。 浙江新华书店供图
最近,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新华书店新门店“光的空间”亮相上海虹桥,柔美的光线与层层叠叠的方格共同构造了一幅犹如幻境的场景,大批读者和游客纷纷赞叹:新华书店还可以这么美!
的确有那么几年,新华书店“走了样”。书店里书的空间少了,点读机、电子词典甚至电饭煲、电磁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越来越多。与曾经的辉煌时期相比,在很多读者心目中,新华书店作为文化圣地的独特地位动摇了。
近几年,国家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延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新华书店抓住契机不断努力,对传统门店改造升级,开设无人书店、24小时书店,建城市书房,打造新的文化地标,老品牌迸发出新光芒。
“人间至味是书店”
隆冬时节,北京西北郊香山景区,煤厂街上有一座红色建筑,白色三角形点缀其间,沿街一侧窗体通透,在一片灰头土脸的低矮门市中格外引人注目。
改造后的新华书店香山店,以红叶为主题,与香山景区相映成趣。店面不大,经营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进入门店,光线柔和,茶饮飘香,正中摆放了兔爷、蝴蝶标本等文创产品,窗边装点着红叶,书架围墙而立。
店里图书不多,但主题明确,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图书集中陈列,记者随手拿起一本《北京的隐秘角落》翻阅。“香山是北京文化的一个地标,很多游客从香山出来到这里歇脚,正好可以看看这类书籍。附近居民大多是老北京,也便于他们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其他的书就是满足周边老百姓的基本阅读需求。前段时间游人多的时候一天销售额能有三四千元。”香山新华书店工作人员表示。
下午4时左右,3名小学生结伴进入书店,围坐在桌前,拿出作业,又找了几本书,轻声说笑着。
“家里现在没人,放学就过来了。”其中一个小学生告诉记者,“每天都在这写作业,天黑才回去。作业少的时候就看看书,没人赶我们。”
离店时天色已晚,书店外墙在灯光衬托下,更显红叶神韵,照亮香山脚下的煤厂街。
除了红叶主题的特色书店外,深扎社区的新华书店还致力于打造城市书房,成为老街坊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间。北京市西城区新华书店永安路店开在居民楼里,浅棕红色墙砖和居民楼墙体相得益彰。
门店正中,收银台旁,咖啡、果汁、茶水、奶茶等十几种饮品满足读者不同的口味需求。门店左侧阅读区,每个座椅旁都配备了充电接口,一名外卖小哥趁着给手机充电正趴在桌子上休息。旁边的儿童区既有儿童读本,也有乐高积木等玩具供孩子们玩耍。右侧是综合图书区,书架间通道宽敞,视野开阔,书架上张贴着当月各类畅销书榜单。大开本的教辅书平放在中间的陈列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收银台左侧的留言板上贴满了读者感言:“我好喜欢这里的书”“果汁太好喝”“繁华世界里的一处安宁”“人间至味是书店”“老字号走新路,会给人不一样的feel”……字迹或稚嫩或成熟,言语或调皮或严肃,无不表达着对老店新貌的喜爱。
“这家书店有60多年历史,跟我年龄差不多大,我是这儿的老读者了,就爱来这看看书。”一位年长读者起身离开时告诉记者,“2018年这儿施工,当时以为要关门,还很心疼,没想到弄得越来越好看了。我的一个老邻居,现住在海淀,听说这里翻新,特意来过两回。”
让文化与生活交织
前些年的许多新华书店可不是这副模样。
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门店狭窄的通道、古板陈旧的装潢,曾是多数新华书店的标准面孔。近20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竞争、数字阅读的兴起、经营成本的扩张,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受到很大冲击,业务萎缩,严重者关张歇业。
但是无论何时,人们都需要“繁华世界里的一处安宁”,需要能够安静读书、选书的场所。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华书店指明发展方向:推动新华书店作为国有实体书店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建设综合性消费体验中心,形成品牌优势,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搭乘国家政策的东风,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纷纷响应。北京新华书店2017年起对中小门店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间间城市书房。香山店和永安路店的改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然而,书店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颜值”和形式上,也绝不是简单增设咖啡厅、休息区,图书才是书店的生命之基。
“以前有读者反映,知道店里有这书,但有时候找起来会有困难。”北京新华书店负责人表示。“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找出空间布局和陈列方式上的新思路,调整布局结构,整合书架和图书摆放方式,既节约了空间,又突出精品,还增加更多座椅。”北京市新华书店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秦辉介绍。
互联网赋能,带给读者更方便、新奇的阅读体验。安徽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店是最早的一家共享书店。2017年,安徽新华书店推出“智慧书房”手机应用,读者交纳押金后,就可以通过它免费借阅书店所有图书,还可以写书评、晒书拍,实现“以书会友”,在阅读的同时分享心得,传递价值。
“面对网络销售和新媒体阅读给实体书店带来的冲击,我们正大力推动全省新华书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韩丽璞对记者说,“河北新华搭建‘新华优选’电商平台,与全省200多家线下门店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动全省门店智慧书城建设,推出自助售书机,为读者提供全天候自助服务。”
融合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打“文化牌”也是关键一招。近年来,浙江新华书店投资4亿元,对全省近80个中心门店进行特色化改造升级,形成了突出龙泉青瓷文化的丽水书城,展现李清照、艾青等文人风采的金华书城等一批地方特色书店。
走进海宁书城,海宁特色的巨幅灯彩从穹顶垂下映入眼帘,上面印着徐志摩秀美的诗句,古色古香的原木书架错落摆放。灯彩、钱塘潮照片、历史文化名人墙,海宁三大地方文化在新中式建筑中完美融合,素雅幽静,读者仿佛置身于文化与生活的“圣殿”。
陪伴一代代读者成长
新华书店作为一家有着80余年历史的老品牌,变的是外观和陈设,不变的是为读者服务的初心。
1937年4月,延安清凉山,阳光轻洒,春风微拂,一座石窟里油墨飘香——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行,标志着新华书店的诞生。160余种、50万册图书,10种、上百万册报刊,这是新华书店诞生后短短3年里取得的成绩,在战火烽烟的年代及时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决定,每解放一座城市,就立刻着手开办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还担负起发行新字典的重任。1948年10月末,金黄的银杏叶装点北平的秋天。魏建功和另外几位语言文字专家齐聚家中,商量着办一本新字典,为大众识字提供方便。世界上最畅销的工具书——《新华字典》由此诞生。
新华书店也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朋友,给他们送去科学文化知识,陪伴他们成长。
“新华书店曾经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78年,在天津劝业场光明电影院旁有一家新华书店,每天一大早,人们就排起长队,购买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作家王松对记者回忆说。虽然每天都进货,但各种图书还是供不应求,有些读者连夜排队,想第一时间买到书,有些读者要先洗洗手再看书,还有读者买完书后就包上书皮,妥善保管起来。新华书店成为城市中每天清早最热闹的地方。
“那时候没有人在书店里挑挑拣拣,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能买什么就买什么。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前面的一位小伙子拿了好几本书,结账时钱不够了,售货员让他挑几本买,他犹豫了半天也难以抉择。”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新华书店买书的场景,王松记忆犹新。
新华书店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为中国出版发行业的“国家队”,新华书店一直担负着中小学教材的发行工作。每年最酷热的七八月份和最寒冷的三九天里,新华书店的职工为了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要克服重重困难,战高温,斗严寒,风雨无阻,及时把教材送到每一所学校,包括山区、海岛、草原以及地震洪涝灾区。
在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和政治理论读物发行工作中,也总有新华书店的身影。为了及时满足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阅读需要,在全力做好卖场各项工作的同时,各地书店还组织人力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开展上门征订服务。
80余个春秋,新华书店已经成为一代代国人的集体记忆,无论你是否曾踏入书店的大门,总会用过它发行的教材和字典。在线上购物日益普及的今天,新华书店这个老品牌也在积极应对时代挑战,以崭新的形象面向市场,拥抱读者。
本报记者 康 朴 张鹏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11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