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药房内,药房内的医师正在带量采购药品的药架前为患者取药。时雨摄
健康中国有了行动“路线图”、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到全国、众多高价药经过国家谈判降到“平民价”……在即将结束的2019年中,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各界为全民健康事业增砖添瓦,国民健康得到了进一步呵护。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以来,各地在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指导下,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民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解决基层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越来越多的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这些获得感背后,是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和坚守。我国现有注册医师360.7万人,乡村医生138万人,他们长年如一日践行全心全意护佑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我们衷心感谢他们!
健康中国行动文件里,一组数据清晰描绘出健康中国的未来目标——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要实现长远的目标,需要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下去。2019年过去了,在各地、各部门的关注下,在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医改的进一步推进下,相信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将会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
综合施策:
健康中国有了行动“路线图”
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些文件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绘就了“路线图”和“施工图”。
健康中国行动将组织实施15项专项行动,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细化落实了15项专项行动,共提出124项主要指标,包括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大部分指标是预期性和倡导性的指标,约束性指标基本都纳入考核方案。每项专项行动都有目标、有指标、有路径,不仅有政府的具体任务,还有对社会和公众的健康建议,把健康中国战略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了有效抓手。
集中采购:
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好药
能否用得上好药,用得起好药,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国家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今年印发《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集中带量采购模式,使全国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试点药品,进一步降低群众用药负担。此前11个城市开展了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效果显著。第一个效果就体现在降价上面,平均降价52%,个别重大疾病用药降价90%多。
意见明确,试点扩围继续坚持“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由国家统一组织,试点城市和先行跟进试点的省份之外2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联盟,开展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
采购的药品仍为“4+7”试点中选的25个通用名药品,坚持高质量标准。意见明确,该轮联盟采购的政策措施是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以当地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药品用量年度药品总用量的5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同时,招采合一,保证使用;质量优先,保障供应;保证回款,降低交易成本。
传承创新: 发展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今年以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贡献率,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调查报告显示,50%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今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标志着中医药正式接入国际主流医学这一分类体系,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医药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对外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的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养老服务:
供给侧发力温暖“夕阳红”
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力求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为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近年来中央财政先后投入30亿元,支持全国90多个地市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重点发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上门服务,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在农村,多部门已联合出台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家庭尽责、基层主导、社会协同、全民行动、政府支持保障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全国统一的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将上线运行。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已覆盖50%以上的农村社区。今后,农村养老服务保障制度要积极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四个最严:
促进疫苗质量进一步提升
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开始施行。作为我国首部有关疫苗管理的专门法律,疫苗管理法在疫苗研制、注册、生产、批签发和流通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一个“严”字贯穿研制管理、流通和配送管控等各个环节。对疫苗实施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严管,有利于规范疫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疫苗质量的提升,也会增强人民群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
疫苗管理法坚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四个最严”为立法宗旨,规定构成违法犯罪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罚款进一步提高,如生产、销售的疫苗属于假药的,最高罚款从相应货值金额的30倍增加至50倍;属于劣药的,最高罚款从20倍增加至30倍。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员,也增加了行政拘留等惩罚。
目前,我国共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以上疫苗,预防34种传染病,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近几年,我国疫苗产业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甲肝灭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三价流感疫苗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4个品种通过WHO预认证,列入联合国机构采购目录。(记者 熊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3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