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一场大雪,让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牧区的草场盖上了厚厚的雪被。雪被下是牧草,它们静静地等待来年春暖花开。“冬窝子”里,仍有草倔强地从雪被下伸出头来。
阳光照射在静谧的草场上,几乎看不到牧民,牲畜也只是零星可见。逐水草而居的他们去了哪里呢?
几十公里外的石梯子哈萨克乡白杨河村,牧民巧伟·努尔哈孜依两口子正盘腿坐在炕上吃着包尔萨克,喝着奶茶。在奶茶氤氲的热气后面,巧伟跟记者讲述着定居休牧的故事。
1991年之前,巧伟和父亲、兄弟都在山里放牧,5000多亩草场分为春秋、夏、冬牧场,一年12个月随着天气变化在几个牧场之间辗转。虽然也在轮牧,但草场还是一年不如一年,“草越来越少了,等不到转场,牛羊就没草吃了。北沙窝那边都快秃了,一眼看过去都是露出来的地皮。”
1991年,在政府的劝说下,巧伟一家搬迁定居到了白杨河村,按人均6亩地分配了饲草种植基地。他们在汉族村民的帮助下学习种植青储玉米,将近6个月的时间用圈舍饲养的方式。在巧伟家院子里的圈舍旁边,堆着两垛青储饲料,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牛圈里,38头牛正在悠闲地咀嚼着草料。“羊都处理掉了,换成了牛,好伺候,240吨饲料足够吃半年,赚钱也不少。以前在山上放牧,冬天一旦大雪封山,牲畜就没有吃的,得靠政府用卡车把草料拉到山上保畜。”
“我们引导牧民小畜换大畜,数量少了,对草场的破坏性也小一点。”昌吉州林业草原局草原站干部吕冲告诉记者,经过围栏工程,草场都被围了起来,到了时间牲畜才能进入草场。现在只有6个月在草场放牧,草场有了喘息的时间,草的长势越来越好,“主要是返青期和结实期保证了让草场喘口气,就不会有啥大问题。”
为了不过度放牧,昌吉州规定“以草定畜”,“草啃光了生态不就退化了!有多少草养多少畜,我们规定一亩草场只能放牧7只羊,一头牛按照6只羊算,一匹马或骆驼按7只羊算。”吕冲介绍,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量,就按照国家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行补贴。
2010年开始,北沙窝的草场全面禁牧。经过8年多休养生息,记者从远处看去,基本上已看不到裸露的土地了,挺立在雪地中的草足有半人高,种类也增加了,“长了很多我以前都没见过的草,还经常能看到狐狸、黄羊、鹿之类的野生动物。”巧伟说,幸亏禁牧,北沙窝变化才这么大,要是按以前那个放牧法,现在估计就变成荒漠了。
虽然禁牧了,但巧伟也有收入:每亩禁牧草场按照6元钱的标准补贴,他家有1402亩禁牧草场,每年光补贴就能拿8000多元。
小畜换大畜,以草定畜,牧民的收入会减少吗?答案是不会。吕冲给记者算了笔账:小畜换大畜,6只羊换一头牛,数量减少了,但是出栏的时候,一头牛能卖出10只羊的价格;而且经过品种培育,以前牧民养土牛,一头牛两三千块钱,现在都养西蒙塔尔牛,一头牛价格在1万到2万之间。量少了,更好照顾,收入却翻番。而且以前在山上放牧,冬季产羔没有保暖设施,很受限制,得等到天气暖了再产羔,当年无法出栏。现在冬天圈舍饲养,1月即可产羔,五六月就能出栏。
巧伟前几天刚出栏10头牛,十几万元已经揣进了腰包。“让我们搬下来的时候确实不习惯,但是现在看是真好,孩子上了大学,有了工作,不用像我一样一辈子放牧了。房子也暖和,看病也方便,挣钱更多。以前骑马放牧,现在开上了小汽车。”
“草原是生态的细胞,我们必须要保护好草原,同时让牧民日子越过越好,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吕冲告诉记者,昌吉州可利用草原面积6718万亩,截至2018年底全州实现草原围栏3126万亩,其中禁牧1371.5万亩,休牧1624.5万亩,划区轮牧130万亩。牧民80%已实现了搬迁定居,20%实现原地定居,不再逐水草而居。
本报记者 李亚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10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