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保亭山多田少。近年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转、优”,依托稀缺的热带农业资源,做好“特色”文章,全力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让热带特色农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扶持红毛丹,这条路走对了”
“第一茬果刚收过,第二茬跟着又上来了,这一直要延续到12月份,月月有鲜果,还能卖出好价钱。”站在自家果园前,看着满树渐熟的红毛丹,种植户刘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刘平1999年开始种植红毛丹。最初他也和其他种植户一样,单打独斗拼市场,缺技术、缺销路,再加上品质较差、口感不好等原因,种植效益一直不佳。后来,县里帮他硬化了果园道路,接通了水管,还帮他对品种进行改良换冠,13亩果园全部嫁接上了品种优良的红毛丹“保研七号”果。如今,红毛丹产量高、品相好、销路和价格也好。靠着种植红毛丹,刘平口袋鼓了,两个孩子也送进了城里的学校读书。“现在老板都是来果园拿货,每斤10元到12元,红毛丹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刘平说,“县上扶持红毛丹,这条路走对了!”
在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果园里,果农林哲贤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棵芽接树挂满果,一年可以收200多斤果子,一亩地22棵树,按照现在的产地价一斤可以卖到10到12元,一亩地年收入四五万元没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和农户种植红毛丹,保亭县编制了《红毛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大力推进红毛丹产业发展。2016年至2018年,保亭县政府投入380万元实施红毛丹种苗种植项目,累计扶持452户农户种植红毛丹5574亩,其中扶持贫困户48户。
2016年,“保亭红毛丹”获得国家商标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2018年,“保亭红毛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亭县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保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振华介绍,目前全县红毛丹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收获面积1.9万亩,年产量1.9万吨,产值达3.7亿元。
“劣田”也能吐芳香
南林乡南林村有一块山间谷地,常常有积水无法排出,总是湿漉漉的,是一块没人愿意耕种的“劣田”。“劣田”如何吐芳香?村两委干部了解到,兰花喜湿润、忌干燥,便商议种植兰花,一方面可销往三亚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为发展乡村旅游造景。2017年,村里先后从上级部门争取扶贫资金近130万元,在“劣田”上建成12亩兰花种植基地,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四方合作运营模式,由党支部组织带领党员、贫困户投工投劳参与基地建设,引入合作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合作社负责日常生产与经营管理,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学习技术并享受分红,直接带动贫困户、低保户108户373人实现脱贫增收。
如今,不仅仅在南林村,整个南林乡都散发着兰花的“芳香”。今年9月份,在上次半年分红之后,南林乡润农、正方、万如、润林四个兰花合作社入股的422户贫困户1554人又领到一笔分红款。
贫困户李文关说:“我过去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每年种植冬季瓜菜,冬种时节一过,人基本在家闲着,没有收入。在兰花基地工作后,不仅每月多了2500元收入,还学到了兰花种植技术。”
特色农业多点开花
保亭县热带特色农业多点开花,产业优势不断凸显。201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约4.7万亩,亩产不断提升;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6.64万吨。
今年7月,保亭又传出喜讯:“猫山王”“金枕”榴莲试种成功。过去,国内没有种植先例,市场上的榴莲靠进口。几年前,三道镇华盛红毛丹基地从国外引进榴莲种苗试种,今年结果。保亭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县里已经向有种植需求的种植户发放第一批榴莲种苗,打算在全县逐步试点铺开种植。”如果榴莲铺开种植获得成功,将是保亭热带特色农业的又一张“王牌”,是保亭农民的又一棵“摇钱树”。
在坚持做好“特色”文章的同时,保亭县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保亭红毛丹”“保亭山兰米”“七仙岭山竹”等地理标志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2019年全县“三品一标”累计达23个。百香果、黄秋葵、山竹、芒果、莲雾、兰花等特色产品,都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近年来,保亭县将产品品牌效应不断向农业产业之外延伸,以红毛丹产业为支点,依托每年的中国·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连续多年举办乡村旅游“红毛丹采摘季”活动,全面整合采摘、餐饮、住宿、景区等资源,加快“农旅文”融合发展。
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表示,下一步,保亭将围绕“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精品农业,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精心打造农业精品品牌,同时努力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规模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记者 陈伟光)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