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社会治理那些事儿,如果只是政府“独唱”、社区“包办”,解决问题可能不精准,群众还会不满意。对此,陕西西安莲湖区探索了居民共治新方式:开展院落会议,有事儿居民一起商议、解决;建立社区家庭,按照共同需求和爱好把居民的心聚在一起;引入社会组织,给居民自发形成的志愿组织提供专业化指导。这样一来,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搭建起“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让群众事好办、难好解、情更切。
“有啥问题大家议一议。”绿树荫下,几把马扎,先按次序发言,然后自由讨论,西安市莲湖区铁塔寺社区的居民已习惯以院落会议的方式,解决身边的小困难和小矛盾。
“没有客套话,直奔问题去,都是为了解决咱身边的烦心事儿。”居民老徐对这样的形式拍手叫好。
院落里议身边事
用心出力为咱家
几年前,电动车充电引发的一场小火灾,让城西人家小区炸开了锅。
“这是一个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不善,平时就积攒了很多问题,如违规出租人防通道和地下室、绿化维护不善、停车难等。”大庆路社区主任马艳玲说,“居民之间吵,居民与物业也吵。带着律师去调解,律师都被轰出了门。社区前后参与调解纠纷不下20次,还是有人不满意。”
“说白了,居民利益诉求多样,政府摸不到群众心坎上,尺子自然量不准。只有群众知道群众要什么。”马艳玲说。在社区的指导下,城西人家小区成立了业委会,跟物业公司谈判,不仅处理好了善后问题,居民们还商议表决挑选了新的物业公司。
业委会主任马希叶成了居民的好帮手,也成为社区与群众的黏合剂。“社区有什么问题我可以从中帮着协调,身边的小矛盾小问题,我们通过‘院落会议’的方式商议解决,需要外界帮助就找社区协调,邻里再没急过眼。”
自2015年起,莲湖区环西街道探索开展“院落会议”。按照老旧小区、新型社区、村转社区等不同类型,明确细化“院落会议”议事规则和流程。千院千面,不同楼院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特色楼规院规,共同商讨解决高空抛物、垃圾堆放等居民身边的难题。
老旧小区硬件设施差,维护费用短缺,监控设施不足,更缺少保安巡逻,居民生活安全痛点不少。劳动一坊社区牵头成立了“萤火虫”志愿者巡逻队,请派出所警官为队员们授课,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徐永文老人是第一只“萤火虫”,也是该社区巡逻队的队长。
“立正!”每晚8点,老徐都会把队伍整好再出发,“戴上红袖章,要有精气神!”“316楼厅前自行车棚的9个插板36个插头并联给电动摩托车充电,一旦发生短路易引起火灾,请迅速排查整改。”每天发现的问题,老徐都会写在《萤火虫平安日记本》上。老徐和队员们还定时排查消防防火器材、检查店铺油水分离、铲除“野广告”等。
队员霍宝华今年30来岁。他的父亲起先觉得儿子多管闲事,在慢慢了解到巡逻队的工作价值后,现在老霍和小霍一起为社区做志愿服务。社区主任周建玲说:“志愿服务就是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目前,劳动一坊的“萤火虫”共排除隐患715起,做好事102件,提供治污减霾违规线索156条,铲除“野广告”5000余张。
社区家庭建起来
邻里街坊心拉近
天没亮,82岁的徐毓芬就起了床,开始张罗起饭菜。“今天咱们包饺子。”莲湖区环城西路街道玉祥门社区的“老年互助餐桌家庭”,7位“空巢老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徐毓芬是这个小餐桌的厨师长,老人们一起买菜做饭,聊天逛街,结伴锻炼,亲似一家人。
徐毓芬说:“老伴走得早,子女在外地,一个人吃饭冷冷清清。老姐妹们一起搭伙,家里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同在一楼不相识”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普遍现象。为了打破“邻里冷漠症”,环城西路街道组建了“社区家庭”,让邻里相见、相识、相知、相助。2—4户或3—10人就可以按共同爱好或需求组建“社区家庭”,让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快乐生活,守望相助。“健身操家庭”“太极拳家庭”“京剧家庭”“合唱家庭”……如今,该街道的“社区家庭”超过140个,成员近4000人,引导群众开展各种互助关爱活动近千次。
李德明是大庆路社区“乒乓球家庭”的一员,他与大家切磋球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德明的儿子遇到事故住院,家里一时拿不出手术费,“乒乓球家庭”成员立刻帮忙垫付了医药费。随后大家倡议募集爱心捐款,将每一笔捐款记录公示,短短几天就为李德明家募集了9000多元。
基于爱好形成的“社区家庭”慢慢孵化出了居民自我组织的“志愿者家庭”,莲湖区各个社区已有不少:“四点半课堂”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看护问题,家长成为孩子们的课后老师;“爱绿护绿家庭”开展各类护绿种植及环保宣传活动;“小葵花志愿者”除了为老人定期送温暖外,还开展了“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文明过马路、有礼上公交”等服务活动……
正能量通过一个个“社区家庭”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人们受到关爱,也传递关爱。西仪社区的90后理发师马康在参加完一次助残儿童活动后,4年里免费为孤残儿童、困难老人理发7000多人次。
全包办变搭平台
专业组织引进来
摆了200多个凳子,演出开始却来了500多人。一场社区汇演从组织策划到节目表演全部由社区居民“包圆”,邻里街坊们各显身手,台上红红火火,台下笑声一片。“把主动权交给了群众,这场演出本身就自带流量,根本不用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吆喝捧场。”西仪社区党总支书记付佳说。
搁以前,社区工作难做,做个入户调查连门都叫不开。社区“包办”,群众不买账,现在“外包”给群众,获得点赞连连。
从“全包办”到“搭平台”,社区职能正在悄悄转变。付佳说:“目前,居民群众呼唤更精细到位的管理,居民自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也需要专业化指导。西仪社区这两年引入了两个社会组织进驻,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尝试。”
去年,35家社会组织正式签约入驻莲湖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该中心已累计为60余家公益类社会组织提供各类专业支持,目前已有近50家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基层治理之中,帮助有潜力的“社区家庭”转化为专业性强、运作规范的社会组织。
许多驻地单位和企业也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劳动一坊社区与西电实验小学合作,在假期组织孩子们进行社会实践。前不久,孩子们走上街头劝导店面不要占道经营,老板们纷纷脸红:“没想到让小娃娃给我们上一课,太不好意思了。马上就搬!”
“‘社区家庭’让居民走出门,培养了邻里感情,这是公众参与社区活动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点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群众自我管理的基础。如今群众有意愿和能力通过‘院落会议’这样的形式自己解决身边的问题,未来居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将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环西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江宏说。(人民日报记者 原韬雄)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1日 10版)